第604章 好大一个『惊喜』(2 / 5)
薄太皇太后说:既然先帝有此心愿,那皇帝作为儿子,就不该违背亡父临终前的嘱託。
至於天下人『不孝』『不敬亡父』的职责,皇帝大可不必担心。
皇帝並非不孝,而恰恰是因为太孝顺,所以才不敢悖逆先帝的遗詔。
厚葬亡父,乃是世人认同的『民孝』;
遵从亡父的临终遗愿,不悖逆先皇遗詔,才是天子应该做到的『帝孝』。
最重要的是,薄葬太宗皇帝,是在全太宗皇帝『仁义爱民』的好名声。
若皇帝固执己见,非要厚葬太宗皇帝,那就是在有伤太宗皇帝遗德,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如此,先帝才总算是心里有了谱,满是羞愧的薄葬了太宗皇帝。
可说是薄葬,也並非草草了事。
而是把原本应该陪葬金石珠玉的部分,都替换成了看似不那么靡费,实则开销也小不到哪里去的陶器、木器。
为什么是看似不靡费,实则可能更贵?
很简单的道理。
原本陪葬一块金子的地方,替换成几件陶器;
这就等於说,原本只需要费一块金子的地方,变成了需要几个工匠,以天子陪葬品的规格,去精雕细琢几件陶瓷器。
再比如,需要一块珠玉的地方,换上了一件名贵木材製作的饰品。
原本只需要付出一件价值几十金的珠玉,结果替换后,光是名贵木材就了几十金,雕琢、製造的人工费用还得另算……
厚葬之风,是汉家仅有的几个弊病、不良社会风气之一。
刘荣想过改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猛烈手段,只能採取更温和的引导,来费百十来年,慢慢转变天下人的看法。
毕竟祖宗这个东西,在华夏的意义实在太过特殊。
饶是贵为天子,刘荣也不该轻易动手。
说回正题。
在这个人人都忙著厚葬先祖的时代,曾经担任太尉平灭吴楚,而后功成拜相的周亚夫,自然也不能免俗。
尤其是周亚夫的儿子,更不可能免这个俗。
周亚夫心底,对先帝、对当今刘荣都还有些抱怨,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功臣应得的待遇。
周亚夫的子嗣、亲族们,更是对此颇有微词。
於是,隨著周亚夫年事渐高,且动不动就抱怨『活著没意思』,周亚夫的儿子,自然就开始准备起了周亚夫的丧葬用品。
作为武將,尤其还是做过太尉的顶级武將,周亚夫的陪葬品,自然也就少不了军械了。
前文提到,队率司马一级的陪葬品,便要有剑、弓各数件;
校尉一级则在此基础上,另外加几杆戈、矛。
都尉一级,更是要甲、剑、弓各一,外加其他能体现兵种的昂贵军械。 ↑返回顶部↑
至於天下人『不孝』『不敬亡父』的职责,皇帝大可不必担心。
皇帝並非不孝,而恰恰是因为太孝顺,所以才不敢悖逆先帝的遗詔。
厚葬亡父,乃是世人认同的『民孝』;
遵从亡父的临终遗愿,不悖逆先皇遗詔,才是天子应该做到的『帝孝』。
最重要的是,薄葬太宗皇帝,是在全太宗皇帝『仁义爱民』的好名声。
若皇帝固执己见,非要厚葬太宗皇帝,那就是在有伤太宗皇帝遗德,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如此,先帝才总算是心里有了谱,满是羞愧的薄葬了太宗皇帝。
可说是薄葬,也並非草草了事。
而是把原本应该陪葬金石珠玉的部分,都替换成了看似不那么靡费,实则开销也小不到哪里去的陶器、木器。
为什么是看似不靡费,实则可能更贵?
很简单的道理。
原本陪葬一块金子的地方,替换成几件陶器;
这就等於说,原本只需要费一块金子的地方,变成了需要几个工匠,以天子陪葬品的规格,去精雕细琢几件陶瓷器。
再比如,需要一块珠玉的地方,换上了一件名贵木材製作的饰品。
原本只需要付出一件价值几十金的珠玉,结果替换后,光是名贵木材就了几十金,雕琢、製造的人工费用还得另算……
厚葬之风,是汉家仅有的几个弊病、不良社会风气之一。
刘荣想过改变,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猛烈手段,只能採取更温和的引导,来费百十来年,慢慢转变天下人的看法。
毕竟祖宗这个东西,在华夏的意义实在太过特殊。
饶是贵为天子,刘荣也不该轻易动手。
说回正题。
在这个人人都忙著厚葬先祖的时代,曾经担任太尉平灭吴楚,而后功成拜相的周亚夫,自然也不能免俗。
尤其是周亚夫的儿子,更不可能免这个俗。
周亚夫心底,对先帝、对当今刘荣都还有些抱怨,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功臣应得的待遇。
周亚夫的子嗣、亲族们,更是对此颇有微词。
於是,隨著周亚夫年事渐高,且动不动就抱怨『活著没意思』,周亚夫的儿子,自然就开始准备起了周亚夫的丧葬用品。
作为武將,尤其还是做过太尉的顶级武將,周亚夫的陪葬品,自然也就少不了军械了。
前文提到,队率司马一级的陪葬品,便要有剑、弓各数件;
校尉一级则在此基础上,另外加几杆戈、矛。
都尉一级,更是要甲、剑、弓各一,外加其他能体现兵种的昂贵军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