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哪儿贵了?(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没有感觉到些许熟悉?
  往后千百年,其他封建王朝玩儿出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不就是这么个套路嘛……
  什么本人免死几次、后代免死几次之类——和如今汉室的一爵抵罪,不就是同一套逻辑嘛?
  只是不同于后世,把优待功臣之后直接写在明面上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当今汉室稍微拐了个弯儿,说成了以爵抵罪。
  这样一来,皇帝不认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之类的破坏帝王公信力的行为,就可以被粉饰为:爵位不够,亦或是罪行过重,爵位不足以抵扣罪行。
  再者,便是通过以爵抵罪的方式,让功臣之后有所顾虑、有所收敛。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
  免死金牌、丹书铁券,那就是出事儿的时候免罪用的。
  用完了,虽然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会被收回,但贵族身份却依旧会保留;
  这就使得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之类的东西,变成了功臣后人‘不用就会亏’的犯罪名额。
  功臣后人,难免会生出类似‘要是不犯一次死罪,这免死金牌、丹书铁券不就浪费了吗?’的奇怪想法。
  但以爵抵罪就不同了。
  ——功臣之后犯了罪,以爵抵罪免除刑罚,固然是捡回一条小命,但相应的,爵位就此没了,贵族身份也自此告别了功臣后人。
  这就不是单纯的靠祖先的颜面,为自己换取一个抵罪的机会了——而是先祖颜面、家族荣耀,外加整个家族的贵族身份、体面生活,去换一个活命的机会。
  故而,功臣后人在面对‘是否要犯罪’的抉择时,免不得就要好好考虑考虑:值不值当。
  在这套思维逻辑下,当今汉室甚至发展出了另后世人无法理解的‘贵族犯罪后,不等审判,就自杀保留体面’的怪异风气。
  为什么?
  因为倘若被审判,先祖的脸面就丢尽了,家族的荣耀也会被玷污;
  最后结果不外乎以爵抵罪,全家老小贬为庶民,然后被仇家吃干抹净。
  与其如此,还不如识相一点——在天子发怒、法律降下惩罚之前,自己了结自己。
  人死债消,罪人都自杀了,案子自然也就了解了,家族、爵位,乃至于先祖颜面、宗族荣耀,也就都得以保全了。
  所以也可以说,在当今汉室,以爵抵罪被落实,往往并不会出现在贵族群体当中。
  相较于以爵抵罪,以整个家族落魄为代价,捡回区区一条小命,贵族们还是更倾向于自留体面,保留家族的爵位和贵族身份。
  毕竟爵位、贵族身份,是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尽财富。
  相较于‘福眷子孙后代’,区区小命,显然不足以让古华夏人民产生动摇。
  这就导致了一种无比怪异的情况,在当今汉室成为了现实。
  ——底层民众犯罪时,希望以爵抵罪,却没有足够的爵位用于抵罪;
  贵族的爵位,足够让他们在犯罪时以爵抵罪,但他们又舍不得以爵抵罪,宁愿自杀也要为家族保留爵位。
  愿意抵罪的没爵位,有爵位的舍不得用来抵罪;
  于是,即便汉家允许以爵抵罪,自有汉以来,一直到太宗皇帝年间的几十年当中,以爵抵罪免除刑法的案例,却是屈指可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