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欺负人嘛这不是?(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人家或许还会有所顾虑,说自己家世清白,人穷志不穷,哪怕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想让祖宗蒙羞。
  但你要是问一个商贾?
  嘿;
  本来就是操持贱业的贱商,还立个哪门子的牌坊啊……
  就这样,在汉家开国短短数十年后,商人群体便完成了在华夏文明歷史当中,最为关键的一次进化。
  在底层民眾眼中,他们是爵位高贵,地位显赫,有权有势,寻常官员都惹不起的大人物;
  在地方官员眼中,他们是靠山大的嚇人,甚至能和皇家扯上关係的『走狗』。
  背地里唾骂两句没什么,真要是正面起衝突,那人家背后的靠山,就要让不懂事的官员们,了解了解什么叫万恶的封建王朝了。
  而对贵族而言,这些被收入自家门下的走狗,也是一个极具性价比的存在。
  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居长安,大不易。
  尤其是讲究排场、体面的贵族,在长安长期居住的成本,那更是大的嚇人。
  偏偏当今汉室,几乎已经不存在开国时期,那种『无论人在哪儿,都叫回长安来出任公卿』的情况了。
  每当公卿二千石出缺,在京的功侯,便都会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鯊鱼一般撕咬上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对於这些常居长安的功侯——尤其是有一定志向,想要在政坛有所作为的功侯贵族而言,公卿二千石职务的语,那就是手慢无。
  至於告別长安,回到封国的功侯,非但在地理层面远离了朝堂中枢,更是在政治层面,就此远离了政治中心,甚至踏上了『逐渐远离贵族阶级』的不归路。
  这就导致汉家的功侯贵族,面临著一个十分无奈的问题。
  ——要想有所作为,通过出任三公九卿,来延续家族的荣光,那就必须留在长安,以求在公卿职务出缺时,有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且光是留在长安,光是『近』还不够。
  平日里,该维护的关係得维护好,该打点的关係得打点好。
  如若不然,真到了公卿职务出缺,你以为你在长安,离朝堂够『近』,结果別人都把关係走到东宫太后,甚至当朝天子面前了,你就算是住在宣室正殿,那也是屁用没有。
  所以,为了担任公卿二千石职务,而留在长安的功侯贵族,其『常居长安』所要承担的成本,绝不仅仅是普通的贵族,留在长安所需要承担的基础开销。
  而是除了一大家子,百十来號人的生存成本之外,还要数以倍计的人情往来、人脉维护成本。
  有志向的功侯如此,没志向、不奢望出任公卿的功侯贵族,也照样好不到哪儿去。
  因为过往数十年的岁月,將一个务必残酷的现实,摆在了所有功侯贵族的面前。
  ——祖宗恩泽,並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始祖,也就是初代功侯有功於社稷,顶多只能保证二代功侯,能出任重臣二千石的职务。
  到了第三代,就要开始公事公办了。
  真有本事,哪怕不是功侯贵族三代子弟,也照样能做官做到二千石;
  没本事的,也几乎吃不到功侯后代的政治福利,只能守著彻侯封国食邑,坐吃山空。
  如果仅仅只是如此,那倒也罢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