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只会在临到头是祈祷:但愿今年秋收后,粮商们能出价出高点、来年开春后,市面上的粮食能便宜点。
  祈祷应验了,他们也根本顾不上为‘祈祷应验’而庆幸,只是堪堪维持住生计;
  一旦没应验,他们也同样顾不上为‘祈祷没应验’而挫败,只能赶忙进行补救。
  如吃树皮、吃泥土,亦或是卖田卖地,卖儿卖女。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刘荣搞出来的粮食官营,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地位,或者说是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的感觉,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
  ——早些年,粮食收购价、零售价,在三十钱、五十钱之间浮动,偶有波动,老百姓基本无感;
  偶有大灾之年,粮价不受控制的暴涨,老百姓也只当是时运不济、运气不好,碰上了个倒霉事儿。
  而在粮食官营后,粮食收购价、零售价,被风别焊死在了二十六钱、三十钱,且绝不波动!
  老百姓依旧无感。
  至于每年莫名多出来的五十石粮食,以及明显宽裕了些的腰包,明显能多吃一些的油盐酱醋,他们也只当是老天保佑、太宗皇帝遗德,亦或是所谓的‘文景之治’使然。
  或许;
  或许有这么一代人。
  他们在幼年时期,经历了太祖高皇帝年间,关中米价八千钱每石,百姓民易子而食的惨剧;
  在青少年时期,见证了吕太后在位年间,粮价的长期阴跌,以及不定时动荡;
  成年后,他们亲生经历了整个太宗皇帝、孝景皇帝在位期间,粮价一步步被压到六十钱以下,且长期稳定不上涨的历史时刻。
  暮年老朽之际,天子刘荣一手‘官营粮米’,又把粮价彻底焊死在了三十钱每石以内。
  或许,在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们才会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然后说上一句:诶?
  不对啊?
  吕太后、太宗皇帝年间,粮价再稳,也免不得隔个十年八年,就要来一场暴涨;
  怎么天子刘荣在位这几十年,粮价愣是没动过?
  嘶~
  那年,县衙外的露布上,倒是说过什么官营粮米之类;
  合着,就是因为那玩意儿,粮价就彻底稳住了?
  嗯……
  如此看来,天子刘荣之仁,哪怕是相较于太宗孝文皇帝,都不遑多让啊!
  可叹老朽愚笨,半只脚踏进了棺材,才明白这三十钱一石的粮食,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古华夏封建时代,绝大多是底层民众最正式的生活写照。
  ——每当有变故发生时,他们往往没时间、没精力,也顾不上去总结经验,去分析‘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了这件事发生’。
  他们能做的,只有应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