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膏唇岐舌,公无渡河(4 / 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是本身的均田。”
  何心隐沉吟稍许,似乎在组织言语。
  “天下人尽皆知,无论三皇也好,唐宋也罢,所有田制,历朝历代,无非四字而已——均田安民。”
  顿了顿,何心隐继续解释道:“这里的均,不是平分的意思,按照丘濬释义,均者,各得其分。”
  “按照不同身份,有不同的分配,他做皇帝,你们掏粪,各自分的财货,自然不一样。”
  “同时,不同身份的‘分’,也应该有一个限度,赤民不该被饿死,皇帝也不能大修宫殿,首辅家锦衣玉食,百姓可以接受,但拥田二十万亩,便是人憎鬼嫌的大贪。”
  “这便是各得其分!”
  “而田亩作为财货之首,是当先要均的东西,安民,首要均田。”
  “从千年前开始,朝廷就开始均田了……”
  何心隐略去了太过深奥的细枝末节。
  具体的田制一概不谈,赤民们本身没这些了解,若是长篇累牍地讲解什么是井田制,什么是均田制,又显本末倒置。
  至于朝廷安民,更是视为前提,要讨论动机就涉及到道学成果,以及朝廷的本质——天下在“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前提下,为了求得彼此生存,缓和冲突,将这种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些话实在过于深奥。
  于是,何心隐干脆全部略去。
  别问什么田制,只需要知道朝廷想均田。
  也别问为什么,朝廷就是好的,就是天生爱民的。
  其土地政策的指导思想,千年以来,就是“均田”!
  随着何心隐的娓娓道来,赤民听得专心致志,时而交头接耳,互相询问不理解之处。
  “说到底清丈与均田有甚关系,朝廷度田完了还能分我几亩不成!?”
  有答有问,这场民乱的谈判,愈发像是何心隐开坛讲道的现场。
  熟悉的场景,使何心隐如鱼得水。
  何心隐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那是过时的做法了,哪怕分给你们,早晚也要被兼了回去,朝廷只会抑制兼并,却绝不会均分田亩。”
  发问那人闻言不由泄气。
  “不过……”
  何心隐话锋一转:“前宋至本朝,虽放弃了土地瓜分,却并非是撒手不管,而是找到了更为本源的关键。”
  他的语速很慢,几乎一字一顿。
  多年讲道,何心隐为人答疑解惑,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本事早已深入骨髓,关键处还会停顿一二,给人时间思索。
  在场众人哪怕毫无学识,却也能听懂个五五六六,意会个四四五五。
  “关键?是什么?”
  有人发问。
  何心隐轻轻颔首:“那便是,平均赋役负担,令天下人各安其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