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雨凑云集,座无虚席(5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洪武至宣德年间,为了推行宝钞,虽然铸造铜钱,却不许民间使用。
  宝钞的信用与空缺市场,就明晃晃地摆在那里,这般行为引得大规模私铸流通,乃至官署亲自下场,同流合污。
  正统至成化年间,宝钞完全失效,中枢无能为力,干脆发了癫。
  开放禁钱的同时,自己也不铸造铜钱。
  至于私铸?对不起,照样不许。
  这不闹钱荒才是怪事,用彼时户部尚书丘濬的抱怨来说就是,阻塞货流,荼毒商事。
  直到弘治十六年二月,中枢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决定重新铸钱“弘治通宝”。
  但上面想通了没用,得下面去做事才行——一如万历清丈,官吏考成硬生生准备了七年之久——而孝宗一朝早已失去了上传下达的能力。
  几年后孝宗皇帝决定查一查自己的钱法执行得怎么样,得到的答复是“各处所铸,十之一二”。
  孝宗无奈之下,只能降旨,盘查两京内府以及十三布政司所贮洪、永、宣三朝钱币。
  赫然是铸钱搞不下去了,只能赎买祖宗们铸造的铜钱,以期缓解商货流通的疲软。
  这当然没用。
  直到世宗皇帝登基,才勃然大怒,开始清算旧账,命“户部会同工部,査累朝未铸铜钱,俱为补铸。”
  嘉靖六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三十二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行铜钱,钱法在嘉靖一朝续了好大一口气。
  到了穆宗皇帝时又乱几年,概因穆宗皇帝着实没甚主见。
  南京户部说铸本缺乏,穆宗便停了铸钱。
  随后,谭纶又上奏说铸钱乃是藏富之良政,不仅要铸,还要统一制式,不以年号,而统一铸为大明通宝,以便百姓辨识流通。
  穆宗皇帝觉得有理,便命出工本一百二十万铸钱。
  随后张四维上奏说,别的皇帝都是年号铸钱,到了本朝就没了特色,是不是看不起咱们穆宗皇帝?
  穆宗想想觉得有理,又收回了成命。
  山西巡抚靳学颜觉得不行啊,说好的铸钱难道就这样不铸了么?当即上奏说,不行也可叫“隆庆通宝”啊。
  隆庆皇帝一想,又认可了。
  来来回回到隆庆四年四月,高拱终于看不下了。
  高老头虽然不懂钱法,但也知道政策不稳定,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道理,上奏让隆庆皇帝“不许更为多言,乱民耳目”——别想一出是一出了,给老百姓都整糊涂了。
  到底是高老头说话好使,隆庆皇帝这才拿定主意,命户部铸隆庆通宝钱二百万文,“自是钱法复稍通矣”。
  当然,也只是钱法“稍通”,勉强稳住了市场交易。
  私铸泛滥、官钱定价无常、偷工减料好坏不一,仍旧是问题一大堆。
  到了万历一朝,要为税改做准备,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了,否则大环境都有问题,税改一下,只怕立刻就是天下板荡。
  户部左侍郎李幼滋脸上有些挂不住,出列问道:“申阁老,敢问陛下因何不取我部条陈?”
  关于钱法之议,户部方面是他主持的部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