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天于人乐,去时秋社(2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徽州府从嘉靖年间开始内斗,到隆庆三年摆到台面上,一直到万历八年,为何这么多年都没个结果?
  就是因为徽州府籍贯的大员太多了,能进名臣列传的,就有四十多人。
  歙县固然有许国、殷正茂、汪道昆,其余五县也不差人,什么胡宗宪,什么朱熹的徒子徒孙,什么这个御史那个给事中,甚至连求是学院的程大位,都托徐阶帮忙递过状子。
  余懋学这位户科左给事中,便是其中之一。
  他显然有所准备,皇帝有问,立刻就昂首挺胸站了出来:“回陛下的话,臣于此事憋了好大一口气,正欲抒发,不想回避!”
  说罢,还不忘居高临下瞪了许国一眼。
  余左给事中这态度,着实令人侧目。
  看看。
  若都是这态度,徽州府六县差点兴兵决战,着实合情合理。
  朱翊钧也不禁摇了摇头:“既然如此,诸卿各自说说,到底是什么个原委。”
  奏报看过归看过,到底还是得听听当事人的视角。
  许国与殷正茂对视了一眼。
  别人或许不了解徽州府内斗的隐情,但他们却是一清二楚。
  准确来说,不是徽州府内斗,而是徽州府歙县,独斗徽州府其余五县——别问为什么一打五不落下风,两位歙县杰出人士就是答案之二。
  见许国眼神躲闪,殷正茂叹了一口气,缓缓出列:“陛下,酿成徽州府如今局面,因缘实在复杂。”
  这不是一桩两桩事情结下的梁子。
  真要论起来,殷正茂小时候就被家里灌输仇视临县的思想了。
  想到了这里,他不免喟然一叹,长话短说:“此事发迹于嘉靖初年,其编纂府志时,便有了苗头。”
  “彼时,编者云,徽州府商贾虽余赀,多不置田业,田业乃在农民,赋烦役重,商人有税粮者尚能支之,农民骚苦矣……”
  徽州府的赋税比别的府重很多。
  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因为徽州大贾太多了,显得很有钱的样子,引诱朝廷收税,偏偏商人又不置田产,负担自然而然又被摊派到了农民身上。
  那么哪两个县的商人最多呢?
  自然是休宁县、歙县!
  这不止是府志的编写者的想法,同时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徽州府的共识——承继宋元商业之统,两县百姓外出经商从不间断,这也是徽商兴盛的基础。
  想法往往会酝酿行为。
  “……于是,嘉靖十七年,休宁知县傅灿,便向巡抚都御史欧阳铎去函。”
  “曰两县富人多,又不置田业,不若增加徭赋,将休宁、歙县二县的丁税,提高六成!”
  殷正茂脸色稍微有些涨红,显然一经提起此事,便不自觉有些恼怒。
  你一个休宁县的知县,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带上歙县做什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