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太后安好否?(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刚刚立下光复燕京大功的赵王突然就成了蓝玉,不知道是谁造的这个谣。
  不过想想也是,当年蓝玉立下灭元大功自恃功劳玷污了本应献给皇帝的北元皇妃,结果引来剥皮灭族大祸。
  今日赵王在燕京的行事比之蓝玉是不如呢,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俘虏敌国太皇太后、太后、皇后及一众嫔妃本是天大的功劳,你赵王不仅不把人送来武昌交朝廷处置,反而私下发卖充妓,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当朝廷奈何不了你赵王?
  等燕京屠城消息飞速传来,武昌城再次轰动。
  亲清派和抗清派对相关事件的态度截然不同。
  一直以来,吴军内部就存在亲清和抗清两派。
  亲清派的首领自然就是如今的大周执政燕王夏国相,主要成员有兵部尚书韩大任、刑部尚书吕忝子、礼部尚书钱点及大将卫朴、王会、张国柱、李本琛、范齐韩、吴之茂等。
  抗清派的首领则是被封为齐王的胡国柱,吴氏宗亲吴国贵、马宝等。
  由于吴军前身辽东军的复杂性,亲清派在吴军之中一直占据主要力量,原因一方面是辽东军本身就与清军暗通,不少将领都是两边下注。
  如祖大寿在明朝,子侄却多在清朝。
  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吴三桂入关后曾从多尔衮那里接手了部分原汉军八旗兵,这部分汉军八旗兵固然增强了吴三桂的实力,但同样也是多尔衮给吴军掺的沙子,直接后果就是吴军内部亲清派成为主流。
  不过自从吴三桂率军攻入云贵收降了大批前明孙可望领导的驾前军,及李定国等人旧部后,抗清派力量渐渐崛起,成为与亲清派可以抗衡的力量。
  吴三桂起兵前其嫡系精锐兵马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即五万左右都是刚刚投降不过两三年的原明军。
  大将马宝就是这部分明军的代表,由于刚刚投降以及一直坚持抗清缘故,这几万吴军存在一个“复国”概念。
  等这个“复国”概念同胡国柱、吴国贵等人的反清理念一结合,双方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因此与其说吴三桂是被清廷所迫,又或被半个女婿王五引着起的兵,不如说是吴军内部的抗清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惜,抗清派的首领胡国柱因为与岳父意见不同,加之大连襟夏国相的诋毁没能在北伐大展手脚,也被疏远在权力中心以外,导致一直在岳父身边的亲清派首领夏国相成了如今大周朝实际的“话事人”。
  两派现在也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境地,夏国相不信任胡国柱,但却不得不依靠能征善战的马宝,也不得不让吴氏宗亲出身的吴国贵独当一面。
  这就使得抗清派的首领胡国柱虽在武昌被“架空”,但抗清派的成员们却在一线实际领兵。
  要么原亲清派成员陆续取代这些抗清派将领,要不然迟早有一天吴军内部这两大阵营要火拼一场。
  当然,双方如今都很理智,即便是胡国柱也知道眼下不是和夏国相闹翻的时候,但这不意味胡国柱就无条件支持夏国相这个蠢货了。
  夏国相是真蠢,哪怕小连襟赵王真有自立之心,他这会也得哄着,而不是不顾群臣反对向燕京发出三道圣旨。
  第一道圣旨就是以小皇帝口吻训斥赵王未得朝廷同意擅自处置伪嫔妃,要求燕京方面马上将发卖的伪太皇太后一行赎出送武昌。
  夏国相甚至让礼部专门讨论一下对伪太皇太后一行的安置办法,竟有意在武昌给这帮前主子的女人修一座宫殿。
  第二道圣旨则是授随赵王北伐的原吴军大将高大捷为平安侯,掌直隶总管事。另以朝廷名义给赵王麾下原忠勇、义勇二营将领晋官授爵。首辅方光琛的侄子方英被授予京畿总管衔。
  此策是韩大任所出,意让高大捷、方英等人取得赵王麾下兵马实权,以此架空风头正劲的赵王,避免出身明忠贞营的这位赵王成为大周朝最大的隐患。
  这点是打在七寸上了。
  因为据韩大任对赵王麾下各部的了解,除了几千原忠贞营明军外,赵王麾下另一支能打的兵马就是先帝吴三桂在时拨给其的忠勇、义勇二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