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天子我也能做(2 / 3)
原山西官员愿意留任的可以留任,不愿意留任的则随杨熙这个两江总督一同前往洛阳。
甭管两江现在什么情况,总督衙门架子先搭起来。
这个第二十镇加上空衔的杨总督欢天喜地就收拾东西要往南方发财,人还没到洛阳,杨总督就卖出上百个两江肥差。
把在燕京正忙着给崇祯迁坟的王五听的目瞪口呆,仔细一打听,原来从杨熙那买官的不仅有原山西各地的官员,还有大量地主士绅,其中不乏尚在敌占区的。
看着是坏事,一琢磨也是好事。
为啥?
说明人心真正开始向背了!
王五没空理会杨熙在那卖空白委任状,由他去闹,毕竟人家把一个完整的山西给交了出来。
给崇祯迁坟的事基本定了,给福临搬家的事正在进行,米思翰上交的内务府孝陵陪葬清单显示,福临墓价值几百万两不在话下。
相关“专家”已经进驻,王五意思不全拿,多少给崇祯留一些,并决定在明年六月为崇祯正式迁坟。
同时加大对西北的政治攻势。
第一个要争取的就是张长庚力荐的好友贾汉复。
陕甘总督王五没许给杨熙,原因就是他许给了贾汉复。
现任陕甘总督白如梅不在西安,而是去了凤翔府坐镇,一方面是配合穆里玛对付吴军大将王屏藩,另一方面则是监视在平凉的王辅臣。
燕京沦陷消息传到西北后,吴军方面肯定是倍受鼓舞,清军方面则是如闻噩耗,军心动摇。
不过有个人却很后悔,此人自然就是那个蛇鼠两端的王辅臣。
马鹞子短短数月后悔了两次。
一是吴三桂死讯传到平凉,后悔没有在吴三桂起兵时第一时间站出与其划清界线,向大清表明自己绝不当叛臣的态度。
二就是燕京沦陷消息传来,后悔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吴三桂造反,结果把自个弄的两头不是人。
王辅臣的部下纷纷劝说其立即叛清归周,可王辅臣还是举棋不定。
除了担心自己现在叛清在周朝那边得不到足够重视,也是因为陕甘总督白如梅领军监视他。
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王辅臣生了“投机”之念。
武昌的那位洪化天子不过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而在西北有一个光杆拉起几万人马占了兰州的楚王吴应麟。
这位楚王很能打,愣是在陕甘清军重围中在兰州打出了局面,与汉中的王屏藩遥相呼应,令得陕甘十几万清军分身无术,疲于应付。
一位年轻力壮能征善战的亲王,不比襁褓中的侄儿小皇帝更值得人投靠?
何况这位楚王身边还有吴三桂生前第一谋士方光琛!
事实上,得知吴三桂驾崩,夏国相拥立太孙吴世璠为帝后,方光琛心中就已经生出危机。
不是因为厌恶自己的夏国相成了大周朝的立皇帝,而是因为二公子吴应麟对武昌立他那个襁褓中的侄子为帝颇是不满。
这位曾被方光琛自己评价为妄自尊大的楚王对皇位俨然有了不安份的想法,具体表现就是吴应麟背着方光琛派人去游说王辅臣支持自己。
有了王辅臣这员悍将支持,吴应麟便能与之合力攻打西安,凭着这份功劳和他楚王的尊贵,西北战场的吴军至少有一半会支持他,如此,西安未必不能取代武昌成为大周朝真正的朝廷。 ↑返回顶部↑
甭管两江现在什么情况,总督衙门架子先搭起来。
这个第二十镇加上空衔的杨总督欢天喜地就收拾东西要往南方发财,人还没到洛阳,杨总督就卖出上百个两江肥差。
把在燕京正忙着给崇祯迁坟的王五听的目瞪口呆,仔细一打听,原来从杨熙那买官的不仅有原山西各地的官员,还有大量地主士绅,其中不乏尚在敌占区的。
看着是坏事,一琢磨也是好事。
为啥?
说明人心真正开始向背了!
王五没空理会杨熙在那卖空白委任状,由他去闹,毕竟人家把一个完整的山西给交了出来。
给崇祯迁坟的事基本定了,给福临搬家的事正在进行,米思翰上交的内务府孝陵陪葬清单显示,福临墓价值几百万两不在话下。
相关“专家”已经进驻,王五意思不全拿,多少给崇祯留一些,并决定在明年六月为崇祯正式迁坟。
同时加大对西北的政治攻势。
第一个要争取的就是张长庚力荐的好友贾汉复。
陕甘总督王五没许给杨熙,原因就是他许给了贾汉复。
现任陕甘总督白如梅不在西安,而是去了凤翔府坐镇,一方面是配合穆里玛对付吴军大将王屏藩,另一方面则是监视在平凉的王辅臣。
燕京沦陷消息传到西北后,吴军方面肯定是倍受鼓舞,清军方面则是如闻噩耗,军心动摇。
不过有个人却很后悔,此人自然就是那个蛇鼠两端的王辅臣。
马鹞子短短数月后悔了两次。
一是吴三桂死讯传到平凉,后悔没有在吴三桂起兵时第一时间站出与其划清界线,向大清表明自己绝不当叛臣的态度。
二就是燕京沦陷消息传来,后悔没有第一时间响应吴三桂造反,结果把自个弄的两头不是人。
王辅臣的部下纷纷劝说其立即叛清归周,可王辅臣还是举棋不定。
除了担心自己现在叛清在周朝那边得不到足够重视,也是因为陕甘总督白如梅领军监视他。
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王辅臣生了“投机”之念。
武昌的那位洪化天子不过是个在襁褓中的婴儿,而在西北有一个光杆拉起几万人马占了兰州的楚王吴应麟。
这位楚王很能打,愣是在陕甘清军重围中在兰州打出了局面,与汉中的王屏藩遥相呼应,令得陕甘十几万清军分身无术,疲于应付。
一位年轻力壮能征善战的亲王,不比襁褓中的侄儿小皇帝更值得人投靠?
何况这位楚王身边还有吴三桂生前第一谋士方光琛!
事实上,得知吴三桂驾崩,夏国相拥立太孙吴世璠为帝后,方光琛心中就已经生出危机。
不是因为厌恶自己的夏国相成了大周朝的立皇帝,而是因为二公子吴应麟对武昌立他那个襁褓中的侄子为帝颇是不满。
这位曾被方光琛自己评价为妄自尊大的楚王对皇位俨然有了不安份的想法,具体表现就是吴应麟背着方光琛派人去游说王辅臣支持自己。
有了王辅臣这员悍将支持,吴应麟便能与之合力攻打西安,凭着这份功劳和他楚王的尊贵,西北战场的吴军至少有一半会支持他,如此,西安未必不能取代武昌成为大周朝真正的朝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