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棉花(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件事情当中,你只做错了一件事,”李琩的语气非常柔和。
  郭淑泪眼婆娑,点头道:“臣妾不该让阿兄们掺和进来。”
  “你这不是也清楚吗?怎么做起来就这么糊涂呢?”李琩道。
  郭淑抬头道:
  “因为臣妾当时信不过旁人啊,臣妾害怕陛下会知道,也害怕别人会知道,所以只敢用最信任的人,但是事后,臣妾也知道用错人了。”
  “既然如此,他们俩就不能再留在禁军了,对此,你有意见吗?”李琩道。
  郭淑赶忙道:“绝无意见,臣妾的两位兄长,确实不宜待在禁军了。”
  “那好,朕来安排,不会委屈他们的,”李琩将妻子拥入怀中:
  “他们是你的娘家人,是我大唐的外戚,冲着你,朕都不会委屈他们。”
  郭淑已经不想再说话了,她现在只想和丈夫水乳交融
  棉花,是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梁书·高昌传》记载:草木,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事实上,棉织品在大唐并不怎么流通,因为棉花靠进口,而大唐进口用的是黄金,那么用黄金换来的物品,自然会处于比较高的价位,一般人用不起。
  大唐最为通行的过冬衣服,还是襦,主要分为两种:单襦近乎衫,复襦絮里则近袄,也就是单层双层的意思,双层的里面有填充物,用来过冬,填充物大多以蚕丝、麻、动物毛羽以及植物纤维为主。
  高端的有袍和袄,《唐六典》载:冬则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
  能在衣服里面加棉的,都不是一般家庭。
  棉花在中原地区没有得到推广种植,但是在安西那边,种植棉花的其实还不少,安西和北庭每年给朝廷的贡品当中,就有棉花。
  李琩今天与郭淑一起,带着李林甫等官员进入了基哥的大盈和琼林二库。
  这是皇帝的内库,一般除了管理这里的官员,是不会让其他人进来的,但是今天特殊,李林甫李适之,外加司农寺卿崔瑶,户部侍郎武崇晖以及被李琩召回长安的李齐物,都进来了。
  他们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外传的,皇帝都有哪些宝物,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难不成你还敢惦记?
  内库里,就有棉花。
  而棉花是被一层一层卷起来的,个头不小,一卷棉花可织二锭布,一锭大概就是二十五斤,那么五十斤的棉布,大概也就五匹不到的样子。
  “岭南也产木棉,但是跟安西进贡来的棉,区别还是很大的,只是织造不易,产量不高,每年各大织造坊的产量,也不过只有一千多匹,”
  李林甫对这方面是非常熟悉的,为李琩介绍道:
  “早在贞观年间,其实已经尝试过在我大唐境内种植棉花,几番尝试之后,当以黄河及江淮流域为最佳,难以普及,是因其占了耕地。”
  粮食和棉花,肯定还是粮食重要,老百姓是舍不得拿出一亩地来种植棉花的,因为那时候你种出来,也卖不掉,大唐关于棉花的织造工艺,还不太行,仍处在摸索阶段,所以没人愿意去种。
  唯独能织造棉布的,眼下只有三家织造坊,一家在洛阳,两家在江南。
  李琩点了点头:
  “此物最宜过冬,应予普及,百姓之所以不肯种棉,实因收益甚微,如果收益大过种粮,自然趋之若鹜。”
  说罢,李琩看向李齐物道:
  “先在河南府试一试,你来想办法,棉种由司农寺对外采购,种出来的棉花,官府以高价收购,或交由织造坊,纺织成布,或为絮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