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大型露天煤矿(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都很清楚,找到这处煤矿,对于大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朱雄英环视四周,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开发这处煤矿,为大明所用.煤炭不仅是重要的能源,更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要有了充足的煤炭供应,大明的工业发展就能迈出坚实的一步。
  而且,这里的煤炭玩命开采,几百年都开采不完,只要把价格控制好,运到关中廉价售卖,那么黄河中上游的植被乱砍乱伐情况,也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毕竟煤炭的热值可比木柴高多了,要是能用煤炭,谁还用木柴啊!而且很多地方的人家由于周围已经没什么木柴了,所以也是找柴工买木柴,不是自己去弄,对于这些人来讲,买煤炭跟买木柴都是买。
  “吉安侯。”朱雄英转头看向陆仲亨,“此地之事,还需你多多费心,我要你立即组织人手,对这里进行详细的勘探和开发规划。同时,在朝廷正式的诏令没下来之前,也要做好保密,切勿让此事外传。”
  之所以选陆仲亨,一方面是因为这地方他各方面都熟,待了二十年了,另一方面,则是他确实是个搞工程的料,看代县和广武城就知道,陆仲亨放现代,不说是胶合板大将,也是个先天打灰圣体。
  陆仲亨闻言,连忙点头答应:“殿下放心,我一定将此事办好,只是.”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说道:“只是这里地处边境,军中人手也紧张,这里要是弄下来,定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恐怕会有不少困难。”
  朱雄英闻言,微微一笑:“你放心,我会向皇爷爷请旨,调拨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这里的开发,你只管放手去做便是。”
  陆仲亨闻言,心中大定,连忙躬身谢恩:“谢殿下,定不负所托!”
  找到了露天煤矿以后,剩下的事情自然就不必朱雄英事事操心了,这就是当巡抚的好处,只需要找到问题就行了,剩下的都可以交给其他人。
  而京城里的朱元璋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也是喜不自胜。
  对于大明来讲,仅仅是给黄河中上游减少水土流失,其实并不是什么最要紧的事情,因为这不说是百年大计,也可以说是五十年大计了,时间太长,所以压根就不着急。
  我知道伱很急,但是先别急.急又能怎么样呢?黄河中上游植被乱砍乱伐也不是一两天发生的事情,而是已经数百年了。
  而露天煤矿的发现,最重要的意义,是高效能源的发现,和新产业的出现。
  只要煤炭够多,那么大明根本就不用发愁蒸汽机轨道的事情,走到哪里都能补充,而不需要从始发地带好几车厢的煤炭。
  与此同时,淮河流域的煤炭开采也在同步进行。
  虽然江南地区没有什么太著名的大煤矿,但是从国家整体角度出发,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反倒是有助于淮河流域的振兴。
  毕竟统治者的思考方式是不局限于某个具体地域的,或许江南的官员、百姓,会觉得自己这里什么都有,既有耕地又有煤炭的话,那就是最好的,可以自成一体。
  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讲,“自成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很危险的词语。
  大明现在南北割裂如此严重,地区经济发展如此不平衡,需要的就不是某一个地方特别强。
  如果有某一个地方变得特别强,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虹吸现象,这个地方会像是黑洞一样,把周围地区的人力物力,都给吸进来。
  而山西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的地位其实一直非常重要,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得河东者为天子”的说法,或者宽泛点来讲,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直到宋灭北汉,这唐朝及其前后的数百年间,山西的地位在整个华夏都是相当高的。
  赵二的大锤不仅砸碎了太原城,更砸碎了这里的龙气,从此以后,山西在各方面就不太行了。
  这里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非晋地起家的皇帝,对于这种有着完整地理单元,能够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的地区,都会有着本能的警惕。
  山西、关中、巴蜀,都是如此。
  不过山西太过于衰落,对大明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如今为了弥合南北割裂,大明在各方面都在努力支持北方的发展。
  当然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是真能立竿见影,也就不会发生著名的“南北榜案”了。
  嗯,刘三吾这位坦坦翁如今成了朱雄英的老师,要是运气好,还是能够躲过一劫的。
  总之,朱元璋的决定还是很痛快的,从内帑里面支持一笔钱作为煤矿开采的专项资金,剩下的就由山西布政使司自筹,先把煤矿开采起来再说,至于以后是否要收归皇室所有,还是专门设置一个中枢下辖的提举司或者转运使衙门,如同盐务一般,那就看情况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