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别样的攻略(3 / 4)
“一直有个声音在对我说。”
“顾为经,求求了,请别在那里乱扯淡了,你所获得的条件要比很多很多人都要好的多,那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软弱性。说真的……整个童年阶段,整个成长阶段,你真的有受什么苦么。”
“没有。”
“我拥有很完整的童年,我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那种《格林童话》式的悲惨童年,从来跟我没关系。我一直生活在一个由家人的‘爱’构成的水晶球里。我所生活的城市,在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战争、动荡,人们的流离失所……是有非常非常多真正悲惨的事情发生的,但那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它们对我来说,依旧是来自远方的苦难。我所经历的事情,我所认为的无法逾越的困难,我认为命运降临在我身上的一切不公平。放在那些真正背负重压生活的人身上,什么都不是。我所经历的,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
“这世界上有的是人,正在承受比我多的多的压力,也有的是比我坚强的多的人。”
“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的身边都有真正爱我的人,这当然是一种幸运。对艺术来说呢?肯定也算不上是不幸。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情——”
“来自非常贫穷,非常落魄的家庭的大艺术家多了去了。也有很多艺术家,来自非常富有的家庭,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马奈的父亲是巴黎的大法官。”
“呃。”
顾为经思索了片刻。
“解释起来很复杂,让我想想怎么表达。”
“毕加索?”
树懒先生说道:“毕加索大约就是那种典型的出身中产阶级的画家吧,既不大富大贵,又算不上不幸,而他……应该是整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了。”
“是啊。”
顾为经回答道:“毕加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出身典型的中产阶级,甚至,他早期的主要作品买家也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客户。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当时有一对普通的白领夫妇,靠着收藏毕加索的作品,几十年后出售挣了几亿美元。一下子就成为了巨富。”
“我从来不是要说,出身就一定决定一个人。或者说,中产阶级就不可能拥有多么好的艺术品审美。”
“那你想表达什么?”树懒先生问道。
“毕加索,他是中产阶级出身的画家,但他几乎从来不会画那些经典反应中产阶级审美癖好的作品,对么?”
顾为经反问道。
“中产阶级没有审美。”树懒先生说道。
“不,这话说的也太绝对了。”顾为经不同意,“每个人当然都有审美,也都有表达自己审美癖好的权利。”
“但——”
顾为经说道:“继续说毕加索吧,也许我说的不对,但我其实能感受到,毕加索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审美是有一种非常轻蔑和鄙夷的态度的。”
“我也其实能够理解,毕加索所轻蔑,所鄙夷的到底是什么。他大约会觉得那很无聊。说的好听一点叫做自命不凡,说不好听一点,就会觉得很装。”
杨德康靠在椅子上。
他再一次的想到唐宁告诉他的话。
顾为经是个无聊的人,他无法成为毕加索,如果是毕加索在这里,那他也不会喜欢顾为经的作品。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这是尼克独有的特质。”
顾为经说道。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里,盖茨比和布坎南都没有尼克身上的这种忧郁的游离感,那种迷惑和彷徨。就算是布坎南,他也是很‘自洽’的一个人,他的自私和冷漠,在他的心里也是完全合理的。但尼克不一样。”
“我已经忘掉原文了,但我在读那本书的时候,我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这种情绪缠绕在尼克身上——刻意去模仿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又无法真的融入。这大概也是在那个电影里,导演最后安排尼克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他始终像是幽灵一样,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盖茨比和布坎南都是他们自己,尼克不是。” ↑返回顶部↑
“顾为经,求求了,请别在那里乱扯淡了,你所获得的条件要比很多很多人都要好的多,那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软弱性。说真的……整个童年阶段,整个成长阶段,你真的有受什么苦么。”
“没有。”
“我拥有很完整的童年,我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那种《格林童话》式的悲惨童年,从来跟我没关系。我一直生活在一个由家人的‘爱’构成的水晶球里。我所生活的城市,在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战争、动荡,人们的流离失所……是有非常非常多真正悲惨的事情发生的,但那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它们对我来说,依旧是来自远方的苦难。我所经历的事情,我所认为的无法逾越的困难,我认为命运降临在我身上的一切不公平。放在那些真正背负重压生活的人身上,什么都不是。我所经历的,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
“这世界上有的是人,正在承受比我多的多的压力,也有的是比我坚强的多的人。”
“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的身边都有真正爱我的人,这当然是一种幸运。对艺术来说呢?肯定也算不上是不幸。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情——”
“来自非常贫穷,非常落魄的家庭的大艺术家多了去了。也有很多艺术家,来自非常富有的家庭,塞尚是银行家的儿子,马奈的父亲是巴黎的大法官。”
“呃。”
顾为经思索了片刻。
“解释起来很复杂,让我想想怎么表达。”
“毕加索?”
树懒先生说道:“毕加索大约就是那种典型的出身中产阶级的画家吧,既不大富大贵,又算不上不幸,而他……应该是整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了。”
“是啊。”
顾为经回答道:“毕加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出身典型的中产阶级,甚至,他早期的主要作品买家也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客户。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当时有一对普通的白领夫妇,靠着收藏毕加索的作品,几十年后出售挣了几亿美元。一下子就成为了巨富。”
“我从来不是要说,出身就一定决定一个人。或者说,中产阶级就不可能拥有多么好的艺术品审美。”
“那你想表达什么?”树懒先生问道。
“毕加索,他是中产阶级出身的画家,但他几乎从来不会画那些经典反应中产阶级审美癖好的作品,对么?”
顾为经反问道。
“中产阶级没有审美。”树懒先生说道。
“不,这话说的也太绝对了。”顾为经不同意,“每个人当然都有审美,也都有表达自己审美癖好的权利。”
“但——”
顾为经说道:“继续说毕加索吧,也许我说的不对,但我其实能感受到,毕加索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审美是有一种非常轻蔑和鄙夷的态度的。”
“我也其实能够理解,毕加索所轻蔑,所鄙夷的到底是什么。他大约会觉得那很无聊。说的好听一点叫做自命不凡,说不好听一点,就会觉得很装。”
杨德康靠在椅子上。
他再一次的想到唐宁告诉他的话。
顾为经是个无聊的人,他无法成为毕加索,如果是毕加索在这里,那他也不会喜欢顾为经的作品。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这是尼克独有的特质。”
顾为经说道。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里,盖茨比和布坎南都没有尼克身上的这种忧郁的游离感,那种迷惑和彷徨。就算是布坎南,他也是很‘自洽’的一个人,他的自私和冷漠,在他的心里也是完全合理的。但尼克不一样。”
“我已经忘掉原文了,但我在读那本书的时候,我能很清晰的感受到这种情绪缠绕在尼克身上——刻意去模仿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又无法真的融入。这大概也是在那个电影里,导演最后安排尼克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他始终像是幽灵一样,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盖茨比和布坎南都是他们自己,尼克不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