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燃烧的火星(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颗直径超过了680米的庞然大物,一条长度超过千公里的、蓝白色与橘红色交织的辉煌尾迹,像一柄天神掷出的烈焰长矛撞上了这片冰封世界,扎进了厚厚的冰层之中。
  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撞击点中心的一切——数以亿吨计的水冰、干冰、岩石尘埃——瞬间被汽化。
  不是融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炽热的气体。
  在这一瞬间,坑底的压力与温度瞬间超过了太阳的表面。
  紧接着,一场媲美超新星爆发的火球从撞击点腾空而起。
  它并非球形,而是一个急剧膨胀的、底部紧贴地面的炽热半球,其亮度和热量在瞬间吞噬了火星南极微弱的阳光,成为天地间唯一的光源。
  撞击产生的震动,像一颗在星球皮肤下炸开的深水炸弹,以地震波的形式向整个火星传播。
  而部署在数千公里外的地震仪指针疯狂地摆动,记录着这次行星级的叩击。
  世界仿佛在这一刻毁灭了一般,整个火星变成了一颗散发着暗红色光芒的星球,宛如褐矮星一般。
  如果有人此刻能站在另一个星系,那么他会惊奇的发现,原本只是单恒星的太阳系,此刻变成了双恒星系,另一个亮度迅速增加的‘太阳’,会映入他的眼帘,被所有的仪器设备记录下来。
  站在二楼的观察廊上,徐川静静的注视着那毁天灭地的撞击。
  虽然说这仅仅是通过量子超算模拟出来的画面,但在采集到的详细数据与各种超级模型的支持下,它不说完全等同于不久后即将展开的真实撞击改造,也相差无几了。
  然而这绚烂无比的画面并未在他的眼眸勾起多少的波澜,让他更为关注的,是这次模拟撞击实验所产生的各种数据。
  地震波速衰减变化、火星全球应力场图谱、地震能量迭加状态、火星地幔流体外核对流速度
  一项项通过无极量子超算中心模拟撞击计算出来的数据才是真正了解这颗红色星球蜕变到了怎样程度的关键。
  就像地震波速衰减变化与火星全球应力场图谱这两项数据,它们具有相当强的关联系。
  能量可以传递,但是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是会消耗的,这是初中物理学知识。
  比如能量转化过程中,部分能量会以热能形式散失,例如机械摩擦、电流电阻或生物代谢产生的废热。
  亦或者是生物链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仅占原能量的10%-20%(林德曼定律),其余部分因呼吸消耗、未被摄取或排泄物等未被利用等等。
  利用小行星和陨石撞击火星也一样。
  事实上,在撞击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都浪费了。
  真正能起效果的,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透过地壳与地幔传递到地心的能量。
  而且这一部分也有很多都是浪费的,毕竟地震波的传递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这其中起激活火星内核作用的是能够在星球内部传递的实体波。
  而表面波只在地表传递,难以起到能量传递的作用。
  不过表面波的传递虽然无法起到激活火星内核的效果,但却可以通过它来判断撞击产生的能量传递的效率、衰减层度、地质活动等等各方面的数据。
  这就像是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递的速度、效率、衰减程度都不同一样。
  通过陨石撞击产生的能量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判断。
  而地震能量波的数据,又进一步的帮助他们判断火星的地壳应力场数据,以调整和修改接下来的撞击速度、能级、点位等等各种参数。
  这是一场需要持续六十五天的漫长改造,不过在量子超算中心的模拟下,整个过程被压缩到了3个小时以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