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67章 周夫子来访(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是个仕途不得意的老秀才,早些年在镇上当过状师,代写过书信,还卖过字画。
  一生未曾娶妻生子,侍奉着双亲,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后,他便四处游学。
  岁数大些,攒了点钱,便想着在晚年发光发热,故而搬到了久兴村。
  他今年已经六十有五,在那个时代,是“大半身子入土”的年纪。
  一心只想着在自己死前,多多劝学,多引导一些孩子走上念书的道路。
  久兴村是偏远的村落,乡亲们主要靠种田为生,读书人很少。
  周伯达便终日游说乡亲,将适龄孩子送到书院学习。
  至于束脩,他便直言“视情况收取”。
  这也就意味着,他的书院常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周伯达也不愁也不催要,自掏腰包维持书院运转。
  村里人不仅没有多余的钱交束脩,甚至无法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
  乡下孩子活多,养猪、喂鸡、砍柴、放牛,都是家中孩子的活计。
  所以,即使他费尽口舌,收到了几个学生,也经常是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被叫回家干活。
  不过,他这个人执念深重,完全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毫不放弃。
  这不,他琢磨着冯家的两个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忙完秋收,刚好可以来书院启蒙。
  何苗此时端来泡好的芝麻豆子茶,递过去。
  周伯达十分讲究礼节,双手接过杯子,微微低头说:“多谢何小娘子。”
  在整个村子里,像他这么说话文绉绉又知书识礼的人屈指可数。
  “冯夫人,令郎元朗近来身体可好些了?”
  文化人正式说事情都不直接,先顾左右而言他,提点别的铺垫铺垫。
  冯元朗之前脑子还好的时候,就在他的书院念书,也算是他教书多年遇到的第一个天才少年。
  周伯达惜才,当年元朗生病变傻,他内心惋惜难过得程度一点不比元朗的亲娘低。
  刘氏自己也喝了口茶,勉强挤出个笑容来。
  “周夫子还惦记着我们家老三呢,他啊,还那个样儿,不过,自从娶上媳妇儿了,整个人啊,都开怀了不少!”
  周伯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里还是隐隐遗憾,但多余的话,他并没多说。
  冯家最近出了当家人和寡妇私奔的丑闻,是全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周伯达这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都免不了会听到一句两句。
  但他是个有分寸,懂规矩的人,自然不会哪壶不开提哪壶。
  “小喜这孩子还好吗?我记得以前她常跟着哥哥来书院读书。”
  何苗这才知道,为啥小姑子说话文绉绉的,有时候还能说出些大道理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