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吐蕃北上(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等到他们看到矗立在太极宫前的航海纪念碑后,神色更复杂了。
  这种东西其实一般是给死人立的,并且这纪念碑基本上也就是给为航海献出生命的人所立。
  但他们也不能说啥,毕竟当初这两条船也是处于失联状态。
  更何况这可是青史留名的事迹,不吉利就不吉利吧,只要落到实惠就行。
  李承乾接见了这两个船队的人,大手一挥,各自都有封赏,而且都还不低。
  尤其是为首的杨平和韦芳远,都在南洲大陆上获得了实封。
  按照政策,他们可以在澳洲跑马圈地,方圆十里的土地都算是他们的实封。
  为了能把汉文明推到全球,大唐现在也是拼了。
  韦芳远和杨平自然是千恩万谢,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竟然能够落一个实封侯爵的待遇。
  而且这个侯爵,怎么看怎么有一种春秋时期齐侯晋侯的既视感。
  其实他们也没理解错,周朝就是靠着把亲戚封在国外,所以才将这么多地盘一点一点同化到华夏文明圈之内。
  就像是齐国,东夷这一块儿就是他们负责的地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策,不能脱离了时代去指责周武王不如秦始皇眼界远——实际上在那个时代,向外分封还真是最优解,至少不会把新兴的大周撑破,最后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顺路的,经过商讨决定,最终越王李贞也被分封到了南洲。
  考虑到南洲在大唐的南方,所以这个越王叫着也正好合乎地理。
  所以李贞保留了越王的称号,但由于他和李愔不一样,人家李愔是自己开疆拓土,所以李贞也没有和李愔一样,两个儿子可以继承王爵的待遇。
  李贞当然是不敢有意见,他又不是活拧歪了。
  但李贞暂时还不着急走,他还需要在大唐本地征募一些跟他一起去南洲的人手。
  越国草创,还是需要一些准备的。
  眼见着进了永徽五年,大唐也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
  长安也是一天比一天繁华,要不是朝廷在有意地控制长安城的人口,恐怕现在早就突破了一百万。
  也多亏了南方的航路,能够源源不断地运输粮食过来,不然的话这长安城的粮食供应也的确是难题。
  李象最近的日子过得也不错,裴雪青又给他怀了一个孩子。
  眼见着太子妃再次怀孕,不止东宫,就连太极宫和大明宫都肉眼可见地洋溢出喜气洋洋的气氛。
  一方面是因为大唐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太子妃人缘很好,对待下人也十分和气,见过长孙皇后的老人都说,太子妃和当年的长孙皇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老李听了也十分高兴,这孙儿的夫妇和他们夫妇相像,这本来就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要有一个坚定支持他的女人,老李总觉得他自己的成功也离不开长孙皇后的付出。
  对此李象表示十分赞同,总不能和后世集美一样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还给家里拖后腿吧?
  而李承乾也开始酝酿着禅位的事情,在李承乾看来,禅位这件事一定不能像他爹禅位给他一样草率,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程序才行。
  不然的话,这大唐也实在是太像草台班子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