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大朝会(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户部与各地州府,务必将安抚百姓、促进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年节过后,春耕所需种子、农具,要尽快筹措分发下去,绝不可误了农时。若有官吏敢在此事上克扣拖延,或盘剥百姓,以贪墨军资、祸乱民生论处,绝不姑息。”
  “臣等遵旨!”
  而张文蔚及一众户部官员躬身领命后,萧砚便又发问:“龙泉宝藏起运之事,进展如何?”
  段成天立刻出列,虽然不管是夜不收还是锦衣卫,他都一直属于高层,但几乎从未出席过朝会,所以在如此场合奏对,仍显得有些紧张,深吸一口气后才道:
  “回禀陛下,首批金银已然清点入库,第二批已于十日前由殿前司精锐与锦衣卫共同押运出发,重要器物由指挥使(朱友文)亲自押送,自解梁装船,走漕运水路。另遣一路由公羊指挥护卫着走陆路,互为策应,直抵京师。卫国公(李茂贞)亲自协调沿途关防,所有关隘、码头均已加派兵力戒严,锦衣卫全程监控,确保万无一失。依目前进度,全部运抵汴京入库,预计还需三月至半年。”
  萧砚微微颔首,道:“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务必稳妥。告知李茂贞、朱友文,宁缓勿急,安全为上。”
  “喏!”
  而萧砚无需沉吟,又是直接开口:“昨日宴上,定难、朔方二使所言,诸卿皆已听闻。依诸卿之见,对二镇该如何处置。”
  韩延徽遂径直出班:
  “陛下,韩逊、李仁福托词不至,仅遣卑末之使,已是怠慢天威。更于御前妄言‘牧守’、‘屏藩’,分明仍是欲行割据之实,效藩镇故事,拥兵自重,划地自守。此风断不可长,亦为新律所不容。
  臣以为,当即刻拟旨,严词韩、李二人:其一,限期一月内,亲自入汴京朝见谢罪;其二,即刻交出节度使印信及兵权,所属兵马,由朝廷派遣官员接管整编;其三,所辖州县,悉数归朝廷直辖,一应官吏,由吏部考核委任。若逾期不至,或仍有推诿抗拒,则视同谋逆。届时,王师当奉诏讨逆,以正国法。”
  敬翔紧随其后,道:“赵国公所言极是。定难、朔方并非简单的羁縻州府,其地扼守河西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收回二镇,不仅是为削藩,更是为将来经略河西、连通西域,重建安西、北庭之伟业,打下坚实基础。此二镇,绝无姑息可能。”
  “臣附议!”
  “末将请旨,愿为陛下踏破贺兰山阙!”
  “若韩、李二人有半点迟疑,臣请率禁军一万,为陛下踏平横山,必擒此二獠于阙下!”
  王彦章、李思安等将领纷纷出声,群情激昂。杨涉、杜荀鹤、郭崇韬等人亦缓缓点头,面露赞同之色。
  于是殿内文武纷纷附和,意见竟是高度统一。
  所谓新朝初立,锐气正盛,萧砚削藩之意志又早已明告于世人,朝廷自然不会容许第二个声音存在,就算真的有,当下也不可能显露出来。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需要争议的事,萧砚无非是要看看百官们是如何表态的,毕竟需知藩镇百年,无论文武,皆以出任节度使为荣,削藩一说,又岂是真的所有人都一条心。
  “准奏。”萧砚一锤定音,“中书即刻拟旨,以六百里加急发往定难、朔方。告诉李仁福、韩逊,朕之天下,无不可臣之土,无不可治之民。顺者生,逆者亡,别无他路!”
  旨意发出,便为这件事定下了最终的基调,再无他言。
  而萧砚扫过群情激昂的臣子,又道:“昨日宴间,西州回鹘、于阗使者亦在。韩相,你如何看待西域之事?”
  韩延徽略一沉吟,朗声道:“陛下,河西乃至西域,自汉唐以来便是华夏屏藩,丝路咽喉。其地之得失,关乎西部边防之巩固,贸易文化之畅通。如今归义军虽奉正朔,然势衰力弱,周边强邻环伺。西州回鹘、于阗等国,其心难测。臣以为,不应满足于旧日羁縻,当有长远之策。”
  “敬公以为如何?”萧砚看向敬翔。
  敬翔拱手:“臣附议韩相之言。西域之地,乱则可为边患,治则可为臂助。朝廷当下虽重心在内,然于西域,不可不早作图谋。”
  “善。”萧砚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一点,“中书门下,会同枢密院,即日起着手草拟一份方略。可不急于一时,当要着眼今后,譬如三年之内,该如何经营河西,稳固凉州?三年之后,又该如何逐步渗透,重现汉唐安西、北庭之盛况?诸上种种,都要有明晰之规划。所需人才、物资、军力调配,一并考量其中。”
  韩延徽、敬翔、王彦章齐齐躬身:“臣等领旨!”
  “另,传旨西州回鹘、于阗使者,赐宅汴京,厚加赏赐,允其暂留京师,以示天朝恩宠……段成天。”
  “臣在。”
  “着你锦衣卫,抽调精干人手,向西渗透。搜集喀拉汗、萨曼之军政民情,吐蕃诸部动向,乃至更西之地的消息,西域诸国的确切兵力、地形、部族关系,乃至风土人情,朕都要知道。尤其是要设法与沙州归义军曹氏取得联系,探明其现状与态度,传达朝廷意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