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汽车配件王国!!!(2 / 4)
王光荣的创业故事始於北河太行一个贫困农村。
他4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家里三个孩子。
王光荣还在读初中时,他就跟著哥哥收集草药转卖药材公司,每月赚取微薄差价。
正是这不起眼的“一倒一卖”,让他**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有一年,王光荣村里的一位钟錶厂师傅建议他去宝县特区当学徒。
几乎没怎么思考,王光荣揣著哥哥给的150元就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宝县特区的工厂里,他像海绵一样吸收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打磨车间骨干,月薪突破1000元。
当所有人都以为王光荣会安於这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跳槽到一家月薪不足千元的机械加工厂,只因那里能让他当上生產组长。
“每个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內心对尊严的渴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
当工厂从外销转內销时,会说粤省当地话的王光荣被推荐去跑业务。
王光荣每天骑单车转公交,横穿整个sz市区去汽配厂集中的翠竹路推销汽车防盗锁。
机会总是眷顾勤奋者。
在一位远房亲戚引荐下,他拿下了湘南省郴市车管部门两万多把防盗锁的订单。
但200多万的货款成了拦路虎。
面对巨大压力,王光荣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將大部分差价让给工厂,自己每把锁只赚几元钱。
“能够做成这笔生意,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怕吃亏”,王光荣后来回忆道,“如果斤斤计较,可能连5万元都赚不回”。
正是这份不怕吃亏的智慧,让王光荣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万元,他在刘家庄东岸区拥有了自己的“好利来”汽车五金配件店。
一年后,王光荣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质变飞跃。
ga部一纸规定——所有上高速的机动车必须安装后雾灯——王光荣他看到了巨大商机。
“我的店里每天夜里12点还有人排队等著提货”,王光荣回忆当时盛况。
但单个汽配店採购量有限,无法直接从厂家拿货。
王光荣创造性地整合多家店铺需求,统一向指定生產厂家订货。
这一策略让王光荣成为行业內的关键供货商,连燕京市自己周边省市的汽配店都慕名而来。
同年,王光荣在业务往来中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女性——一位“燕京汽车集团”的销售主管。
两人结为连理后,深受“集团”经营理念薰陶的太太不仅帮王光荣在后雾灯生意中稳妥赚到第一个100万,更鼓励他把生意“做大做强”。
九五年,在妻子建议下,王光荣做出了关键决策:租下燕京市二环一栋大楼11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打造燕京首家汽车用品仓储式超市。
“当时一楼每平方70多元,二楼仓库每平方米仅10多元”,王光荣精准把握了成本控制。
不到三年时间里,“好利来”已成为燕京汽车用品市场的龙头。
1998年,王光荣的事业迎来第二次腾飞。 ↑返回顶部↑
他4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家里三个孩子。
王光荣还在读初中时,他就跟著哥哥收集草药转卖药材公司,每月赚取微薄差价。
正是这不起眼的“一倒一卖”,让他**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有一年,王光荣村里的一位钟錶厂师傅建议他去宝县特区当学徒。
几乎没怎么思考,王光荣揣著哥哥给的150元就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宝县特区的工厂里,他像海绵一样吸收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打磨车间骨干,月薪突破1000元。
当所有人都以为王光荣会安於这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跳槽到一家月薪不足千元的机械加工厂,只因那里能让他当上生產组长。
“每个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內心对尊严的渴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
当工厂从外销转內销时,会说粤省当地话的王光荣被推荐去跑业务。
王光荣每天骑单车转公交,横穿整个sz市区去汽配厂集中的翠竹路推销汽车防盗锁。
机会总是眷顾勤奋者。
在一位远房亲戚引荐下,他拿下了湘南省郴市车管部门两万多把防盗锁的订单。
但200多万的货款成了拦路虎。
面对巨大压力,王光荣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將大部分差价让给工厂,自己每把锁只赚几元钱。
“能够做成这笔生意,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怕吃亏”,王光荣后来回忆道,“如果斤斤计较,可能连5万元都赚不回”。
正是这份不怕吃亏的智慧,让王光荣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万元,他在刘家庄东岸区拥有了自己的“好利来”汽车五金配件店。
一年后,王光荣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质变飞跃。
ga部一纸规定——所有上高速的机动车必须安装后雾灯——王光荣他看到了巨大商机。
“我的店里每天夜里12点还有人排队等著提货”,王光荣回忆当时盛况。
但单个汽配店採购量有限,无法直接从厂家拿货。
王光荣创造性地整合多家店铺需求,统一向指定生產厂家订货。
这一策略让王光荣成为行业內的关键供货商,连燕京市自己周边省市的汽配店都慕名而来。
同年,王光荣在业务往来中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女性——一位“燕京汽车集团”的销售主管。
两人结为连理后,深受“集团”经营理念薰陶的太太不仅帮王光荣在后雾灯生意中稳妥赚到第一个100万,更鼓励他把生意“做大做强”。
九五年,在妻子建议下,王光荣做出了关键决策:租下燕京市二环一栋大楼11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打造燕京首家汽车用品仓储式超市。
“当时一楼每平方70多元,二楼仓库每平方米仅10多元”,王光荣精准把握了成本控制。
不到三年时间里,“好利来”已成为燕京汽车用品市场的龙头。
1998年,王光荣的事业迎来第二次腾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