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义务习武,人人四关(求月票,二合(4 / 5)
师弟是个天才,无与伦比的天才,他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个事实,但到今天,他居然发现自己还小看了梁渠。
蜃族入梦,十三场大赛,贯穿十三个口岸,层层往下引流,最大可能的“蓄水”。
成本价乃至倒贴工费的“记忆符号”。
提前用合适的方式,给朝廷“送钱”。
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
看不懂,学不会。
“师弟,你说这银子赚多少,才算多啊。”徐子帅感慨,“这第一年照你这样置办下来,后面不得财运滚滚?”
“远远不够。”梁渠摇摇头,“师兄,娘,我其实有一个更大的想法,需要更大的投入,那要是能成,才是真正的改天换地。”
“改天换地?说这么大,快快快,有什么发财点子,带上你师兄啊!”
梁渠没有回答,他反问:“师兄,你说正常人不修行,能活多久?不,应该问,到什么岁数,干不动活,种不动田?”
“六十岁上下?到这个年龄都不用交税,也交不动,只能把人逼死。”徐子帅看向许氏。
“五十多吧。”许氏想,“五十多岁,牙开始掉,吃不下多少饭,慢慢就干不动活。”
“对,就是牙齿,那要是皮肉骨血,炼到第三关骨关呢?”
徐子帅沉思:“身体健壮,自然寿长,臻象之前,寿命差距多不大,九十,兴许不止,炼完骨关,人的牙就不容易掉。”
“是极!只要修行到骨关,人就可以多出三十年的‘工龄’,再比较修行到第三关的成本呢?只谈根骨中庸者。”
“三百两费打底,专心修行五年往上,但不能这么算。”徐子帅摇摇头,“一个农夫,当年收成好,再打点零工,一年兴许能挣十五六两,每天四十文。但其中有一大部分要用来基本的生活开销,吃喝拉撒,攒不出来,何况还有收成差的。”
“一个农夫是一年是入账十五六,可第三关的武者,难道不能收入翻倍?何况,三关的三十年,不是农夫的三十年,而且,应该说是三关的七十年!”
“七十年?”
“让他们自己积攒三百两去习武不切实际,即便攒出来,也会错过少年修行时,可如果有人肯‘借’呢?”
“谁?”
“朝廷,封王,我!我来‘借’给他们!”梁渠踱步,“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在每个少年良家子十四五时,提前资助给他们‘三百两’的成本,让他们修行到三关,配合读书,再用后七十年‘还账’……”
“他们会借?他们敢借?三百两,谁会背这么大债?”
“不用他们还,只要是良家子,就能去学,我负责供开销。”
“不用还?那怎么还?”徐子帅感觉自己被绕了进去。
“此还非彼还,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而言之,我作为封王,只要他们在劳动在干活,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价值,这份价值会一直在我的领地里流通,这就已经足够。”
“藏富于民?”许氏问。
“可以这样理解。”
许氏大致明白梁渠意思。
不是简单的借钱、还钱关系,而是提供义务习武,就当钱投资,大部分人能成功,那三关武师所能产生的价值更大得多,在他往后的七十年生活里,终究会从赋税上收回来。
如果不成,那就不成,亦没人来催债,这部分失败的成本,能够被成功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包容抵消。 ↑返回顶部↑
蜃族入梦,十三场大赛,贯穿十三个口岸,层层往下引流,最大可能的“蓄水”。
成本价乃至倒贴工费的“记忆符号”。
提前用合适的方式,给朝廷“送钱”。
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
看不懂,学不会。
“师弟,你说这银子赚多少,才算多啊。”徐子帅感慨,“这第一年照你这样置办下来,后面不得财运滚滚?”
“远远不够。”梁渠摇摇头,“师兄,娘,我其实有一个更大的想法,需要更大的投入,那要是能成,才是真正的改天换地。”
“改天换地?说这么大,快快快,有什么发财点子,带上你师兄啊!”
梁渠没有回答,他反问:“师兄,你说正常人不修行,能活多久?不,应该问,到什么岁数,干不动活,种不动田?”
“六十岁上下?到这个年龄都不用交税,也交不动,只能把人逼死。”徐子帅看向许氏。
“五十多吧。”许氏想,“五十多岁,牙开始掉,吃不下多少饭,慢慢就干不动活。”
“对,就是牙齿,那要是皮肉骨血,炼到第三关骨关呢?”
徐子帅沉思:“身体健壮,自然寿长,臻象之前,寿命差距多不大,九十,兴许不止,炼完骨关,人的牙就不容易掉。”
“是极!只要修行到骨关,人就可以多出三十年的‘工龄’,再比较修行到第三关的成本呢?只谈根骨中庸者。”
“三百两费打底,专心修行五年往上,但不能这么算。”徐子帅摇摇头,“一个农夫,当年收成好,再打点零工,一年兴许能挣十五六两,每天四十文。但其中有一大部分要用来基本的生活开销,吃喝拉撒,攒不出来,何况还有收成差的。”
“一个农夫是一年是入账十五六,可第三关的武者,难道不能收入翻倍?何况,三关的三十年,不是农夫的三十年,而且,应该说是三关的七十年!”
“七十年?”
“让他们自己积攒三百两去习武不切实际,即便攒出来,也会错过少年修行时,可如果有人肯‘借’呢?”
“谁?”
“朝廷,封王,我!我来‘借’给他们!”梁渠踱步,“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在每个少年良家子十四五时,提前资助给他们‘三百两’的成本,让他们修行到三关,配合读书,再用后七十年‘还账’……”
“他们会借?他们敢借?三百两,谁会背这么大债?”
“不用他们还,只要是良家子,就能去学,我负责供开销。”
“不用还?那怎么还?”徐子帅感觉自己被绕了进去。
“此还非彼还,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而言之,我作为封王,只要他们在劳动在干活,就会创造出相应的价值,这份价值会一直在我的领地里流通,这就已经足够。”
“藏富于民?”许氏问。
“可以这样理解。”
许氏大致明白梁渠意思。
不是简单的借钱、还钱关系,而是提供义务习武,就当钱投资,大部分人能成功,那三关武师所能产生的价值更大得多,在他往后的七十年生活里,终究会从赋税上收回来。
如果不成,那就不成,亦没人来催债,这部分失败的成本,能够被成功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包容抵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