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被无视的段祺瑞(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段祺瑞虽然心中稍安,可依然不敢耽搁,他很担心马龙标和护卫队以及学生们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刀兵相见地打起来,军校里可是有包括三挺马克沁重机枪在内的一千多支枪械。
  如果动起手来,那可就不好收场了!这才有了段祺瑞骑马及时赶到学校的场面。
  马龙标见到是陆军部直接发给他的电报,而不是他的顶头上司王英楷发给他的,马龙标虽然有些诧异,可也明白,这应该是铁良担心通过王英楷传达,很有可能耽搁时间,才直接发给他的。
  段祺瑞和马龙标不仅在武卫右军是就是老熟人,段祺瑞还做过一镇镇统,马龙标自然对他很客气。
  只是客气滴请段祺瑞和张锡元同他去京城,他也好交差。
  可段祺瑞不同意张锡元同去京城,只答应他自己会随马龙标赶去陆军部,理由是学生们需要有人弹压,否则学生们很可能会闹出事端。
  对于张锡元是否去京城,马龙标并不很在意,只要段祺瑞肯去就行,如今的情形,就算段祺瑞拒绝跟他去京城,他也毫无办法。
  在谢过刘振纲后,段祺瑞又匆匆走进学校,在和张锡元交待一番后,就随马龙标来到陆军部。
  段祺瑞是带着自己的行李赶来京城的,他很清楚,虽然陆军部收回成命,只是要他来问话,可铁良早就不待见他,有了这件事正好给了铁良把柄,自己正好就是替罪羊,他这个军官学校总办是做不成了。
  可让段祺瑞感到不解的是,到了京城之后,铁良并没有找他问话,甚至连陆军部的门都没让他进,在陆军部的衙门口外,他就被陆军部的一个上尉吏员直接带到了这里,转述铁良的话,要他等着待勘。
  初时段祺瑞还以为这是暂时软禁他,可让他奇怪的是,陆军部竟然没有安排任何人来看管他,甚至一应生活都需他自理,就好像他这个人不存在一般。
  这甚至让段祺瑞一度感到十分愤怒,他认为,铁良已经视他为无物了。
  只是一天后,很快段祺瑞的心态就平稳下来,因为不仅是铁良,身在陆军部的冯国璋也没有露面,甚至袁世凯那里也无声无息。
  虽然陆军部并没有限制他的行动,可已经心灰意冷的段祺瑞,这些天根本就没有迈出院子一步,所有事情都是两个马弁跑腿。
  冷静下来之后,段祺瑞就安排马弁出去买报纸,不只是京城的报纸,他还重点要《大公报》,还要包括头两天的的旧报刊。
  京城里的报纸,对于关于滕毓藻的事情报道的很少,段祺瑞清楚,京城里的报纸应该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想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只能看其它报刊。
  可在京城根本就买不到其它报刊,不要说外省的报刊,就是近在咫尺的天津的《大公报》也不得在京城售卖。
  虽然滕毓藻和朝廷并没有撕破脸面,可那只是在滕毓藻和慈禧两人中间,朝廷依然认可滕毓藻是这个朝廷的臣子,滕毓藻也认可这个朝廷,可这些自然是表面上的,双方都在极力掩饰着这种远称不上和谐的表象。
  可在下面的朝臣,尤其是以奕匡为首的那些王公贵胄们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或者说是没有太多的顾忌,从铸币到印发纸钞,都是如此。
  至于禁止一向倾向于滕毓藻的《大公报》在京城售卖,更是明目张胆地在做。
  即便《大公报》自创立以来,努力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一向报道也客观公允,甚至还经常公开刊登指责直山两省各级官衙中存在的某些不尽人意之处,依然遭到京城种这些顽固势力的坚决排挤。
  这些背后的心思和表面的作为,朝中重臣们心中也自然都有数,段祺瑞虽然不在中枢,可一些传闻还是听说过的。
  最明显的,就是朝廷的纸钞,也就是宝钞,在直隶无法流通,至少是表面上。
  比如在直隶、山东注册的所有银行、票号不会收储朝廷的宝钞,所有震旦系的工厂,包括购买卢汉、卢张铁路的车票,也都不接受朝廷的宝钞,只收各种银元和被俗称为直票的直隶发行的纸钞。
  同样的原因,直票也只在直山两省和关外是合法货币,在包括顺天府和其它各省,都被朝廷禁止,只能使用宝钞。
  好在宝钞的兑换有些滞碍,比如宝钞在户部银行在各省的银行兑换,只能兑换户部铸造的龙元,而由于含银量和铸造的有些粗糙,民间流通中和有一些折扣缩水,导致民间不愿使用。
  而直隶通过《震旦银行》发行的直票,由于发行以来一直币值坚挺,直山两省、有直军驻防的安徽、江苏、两江、福建那里《震旦银行》都开有分行,兑换方便,而且兑换的《震旦银行》铸造的银元品相好、含银足,以至于不仅当地商人愿意收,就连上海的洋人也愿意使用直票。
  尤其是驻防在江苏、两江、福建的官兵也在使用直票,他们的军需供应也都使用直票,这让这些地方也有直票在流通,只不过数量不是很多,这数年来总计在这几个省份流通的也只有两千多万。
  由于到现在户部银行还欠着《震旦银行》的数百万,对于这些,朝廷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的。
  可对于《大公报》,就不会客气了,顺天府就禁止《大公报》在当地出现,京城就更甚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