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戏剧和编剧与作者(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简烜必须带着数量过多的创作者和编剧们另谋生路,否则他们的地位会因为畸形的市场关系迅速下降。
  要有另外的平台,能够让他们另外单独牟利,同时获得广泛的影响力。
  不需要专门依靠剧组的选择。
  理所当然的方向就是创建专门的报纸和杂志,将他们新创作出来的新鲜故事持续刊载出去。
  现有的文艺作品市场上,确实有很大一批人的需求,与他们的能力是高度契合的。
  工业化完成的大明,庞大的市民阶层里面,有很多人从小就喜欢看故事。
  现有的各种经典小说,他们早就看了不止一遍了,戏台上上的演员一张口,他们就知道对方该说什么了。
  对于这些“老书虫”而言,统经典他们早就看腻了,全新故事反而更有吸引力。
  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新故事来看。
  实际上,就算是崇祯之前的大明,本土民间的书籍市场就颇为发达了。
  不断有新的小说和故事集被创作出来,不断的被民间的各种大小刊印机构刊载出来。
  但是这个行业的创作者的地位很低,一直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事情。
  创作那些经典小说的人,都不愿意署自己的真名。
  就像西游记这种作品,真正作者都没有署名,都是后世写论文分析出来的。
  同时由于雕版的效率限制,一部小说创作完成之后,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刊行,也没有连续更新创作的模式。
  崇祯朝之后,大明有了金属活字,也开始有了报刊市场,但是新小说故事市场仍然不温不火。
  最为关键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金钱利益问题,一个是社会地位问题。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做是一个问题:正反馈问题。
  这个产业现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刊印机构主动钱,请人来创作新故事来刊印,属于直接买断式的。
  创作费用在交稿的时候就完全付出出去了,由于创作者地位不高,当事人大多不愿意署名。
  后续作品火爆与否,不但与作者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甚至也完全没有社会认同。
  就算是刊印机构知道火爆的故事是谁写的,当他再次去找原作者写新故事的时候,作者可能已经有了别的事业。
  既然都觉得写故事属于不入流的职业,为了生活写作的人有了正经职业肯定就不写了。
  就算是有少数不在意具体利益,单纯因为个人爱好而去创作新故事的作者,也无法在这种创作中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
  他们既没有实际利益需求,也得不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甚至还会被各种负面影响包围。
  这种纯粹兴之所至的创作,很难持续对抗负面干扰。
  这个产业自然也就这样了,半死不活,断断续续,火爆与否,全凭时运。
  朱简烜已经知道了这个产业的现状,那只要参照自己前世的经验,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就行了。
  朱简烜直接安排人员,在皇室产业集团下属,成了一个新的报刊杂志社。
  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这些作者和编剧们已经写出来的大量作品,可以筛选内部最受欢迎开始刊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