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广阔天地(3 / 5)
其实那边的事情办得如何,辽东、辽西二镇及左军都督府其他各省营兵能不能成为军政专委起作用、军纪严明的新军队,才是决定他能不能更进一步的根本。
如果做不到,他仍旧会统帅后军大军,但将来他就要像黔国公一家一样,到那西域某个地方做外藩臣子。
而做得到的话……枢密院早有方略,河套的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两部是一定要回来的。西北的实际防线最终必须推到阴山一线,直至天山。
那里最好也有一个永镇西北的国公。
朱常洛安排好了这些事,先去了毓德宫。
这是西六宫之一,一开始叫长乐宫,嘉靖十四年被改为毓德宫。它位于翊坤宫南面,是离养心殿最近的一宫。
现在王微已经从养心殿搬到了这里,因为她已经有孕在身。
毓德宫与其余诸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年轻。
如今,毓德宫里基本都是当初通辽会盟之后各外藩进献来的人。
朱常洛除了登基后选了一次秀女,这么多年并未再重新来一次。但是从北征功成之后,各部都进献了人。
那之后进献来的,自然更年轻。
王微还没有诞下皇子或皇女,她的位份仍旧是嫔。但皇帝将她安置在这么近的地方,宫里没有一个是正妃,其他嫔要么是像哲哲这样的外藩贵女,要么就只是位份更低的,这显然是皇帝对她的另眼相看。
朱常洛看了看大肚子的王微,随后就听她说:“陛下交办的事,臣妾才刚刚开了个头。这几个月来,臣妾又一直在想……”
“这事不急于一时,你先安心养胎便是。”
王微摇了摇头:“蒙陛下恩典,允臣妾真能做一些事,臣妾如何能全然不管?这些事,臣妾和皇后娘娘、荣妃姐姐和淑妃姐姐都聊过。陛下荣宠臣妾,臣妾总得做出点成效来。只是如今有一桩难事……”
“你说。”
王微看了看她,抿嘴笑道:“陛下恩典,让宫中女官、宫女做足五年便可赐还嫁人。这个嘛,一是因为各藩进献颇多,人手够用,二是陛下不愿耽搁她们一辈子,除非是自愿留在宫中听用的。只是这样一来,臣妾在宫里可找不到那么多合适人手。这些外藩宫女,礼数好说。有皇后娘娘和荣妃淑妃等娘娘,臣妾要编排些什么曲子话本也是容易的,但总要教些人唱演才是。这些人,她们就不行了,大多字都不识得……”
朱常洛呆了呆,随后却无奈地摇了摇头:“你既然想了这事,应该也是有法子吧?”
“法子嘛,有两个。”
王微随后娓娓说来。
朱常洛想让她做的事,其实是基于大明已经比较丰富的话本、诗词,有更多的表演方式。
说书是一种,这种形式已经有了。民间也有很多戏班子,但那些大多是“文人雅好”,欣赏起来有一定门槛。
朱常洛需要的是传播到外藩之后也能体现大明文化之繁荣,让外藩臣民心向往之的形式。得通俗易懂,又要带着更好的传播效果。
那当然就像是他当初在通辽唱的鸿雁这种新式歌曲了,还有白话表演的舞台剧。
民间的戏班子转变不易,这种形式要成为新的风潮,需要很多优质的作品。
从皇家先开始,就是一个方便法门。
但王微身处深宫,她自然不可能再抛头露面,何况那样很屈才。她其实有相当强的创作能力,眼下她面临的难题便是人手。
朱常洛对宫中太监、宫女的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从北征功成开始,宫里听用的太监宫女已经多了很大一个来源渠道。
朱常洛对外藩在这方面并不客气,因为这也是促进融合的水磨方式:不断有些外藩少男少女被送来,宫里又有了一个“退休”机制,宫女们不管是留在大明嫁人还是回到原先所在的部族,都会带回去新的东西。这些外藩太监也可以回去,他们到了宫里可都是识字了的,回去之后也有作用。
搞到现在,紫禁城里的年轻太监和宫女倒已经近半是外藩之人,尽管都处于底层。 ↑返回顶部↑
如果做不到,他仍旧会统帅后军大军,但将来他就要像黔国公一家一样,到那西域某个地方做外藩臣子。
而做得到的话……枢密院早有方略,河套的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两部是一定要回来的。西北的实际防线最终必须推到阴山一线,直至天山。
那里最好也有一个永镇西北的国公。
朱常洛安排好了这些事,先去了毓德宫。
这是西六宫之一,一开始叫长乐宫,嘉靖十四年被改为毓德宫。它位于翊坤宫南面,是离养心殿最近的一宫。
现在王微已经从养心殿搬到了这里,因为她已经有孕在身。
毓德宫与其余诸宫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年轻。
如今,毓德宫里基本都是当初通辽会盟之后各外藩进献来的人。
朱常洛除了登基后选了一次秀女,这么多年并未再重新来一次。但是从北征功成之后,各部都进献了人。
那之后进献来的,自然更年轻。
王微还没有诞下皇子或皇女,她的位份仍旧是嫔。但皇帝将她安置在这么近的地方,宫里没有一个是正妃,其他嫔要么是像哲哲这样的外藩贵女,要么就只是位份更低的,这显然是皇帝对她的另眼相看。
朱常洛看了看大肚子的王微,随后就听她说:“陛下交办的事,臣妾才刚刚开了个头。这几个月来,臣妾又一直在想……”
“这事不急于一时,你先安心养胎便是。”
王微摇了摇头:“蒙陛下恩典,允臣妾真能做一些事,臣妾如何能全然不管?这些事,臣妾和皇后娘娘、荣妃姐姐和淑妃姐姐都聊过。陛下荣宠臣妾,臣妾总得做出点成效来。只是如今有一桩难事……”
“你说。”
王微看了看她,抿嘴笑道:“陛下恩典,让宫中女官、宫女做足五年便可赐还嫁人。这个嘛,一是因为各藩进献颇多,人手够用,二是陛下不愿耽搁她们一辈子,除非是自愿留在宫中听用的。只是这样一来,臣妾在宫里可找不到那么多合适人手。这些外藩宫女,礼数好说。有皇后娘娘和荣妃淑妃等娘娘,臣妾要编排些什么曲子话本也是容易的,但总要教些人唱演才是。这些人,她们就不行了,大多字都不识得……”
朱常洛呆了呆,随后却无奈地摇了摇头:“你既然想了这事,应该也是有法子吧?”
“法子嘛,有两个。”
王微随后娓娓说来。
朱常洛想让她做的事,其实是基于大明已经比较丰富的话本、诗词,有更多的表演方式。
说书是一种,这种形式已经有了。民间也有很多戏班子,但那些大多是“文人雅好”,欣赏起来有一定门槛。
朱常洛需要的是传播到外藩之后也能体现大明文化之繁荣,让外藩臣民心向往之的形式。得通俗易懂,又要带着更好的传播效果。
那当然就像是他当初在通辽唱的鸿雁这种新式歌曲了,还有白话表演的舞台剧。
民间的戏班子转变不易,这种形式要成为新的风潮,需要很多优质的作品。
从皇家先开始,就是一个方便法门。
但王微身处深宫,她自然不可能再抛头露面,何况那样很屈才。她其实有相当强的创作能力,眼下她面临的难题便是人手。
朱常洛对宫中太监、宫女的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从北征功成开始,宫里听用的太监宫女已经多了很大一个来源渠道。
朱常洛对外藩在这方面并不客气,因为这也是促进融合的水磨方式:不断有些外藩少男少女被送来,宫里又有了一个“退休”机制,宫女们不管是留在大明嫁人还是回到原先所在的部族,都会带回去新的东西。这些外藩太监也可以回去,他们到了宫里可都是识字了的,回去之后也有作用。
搞到现在,紫禁城里的年轻太监和宫女倒已经近半是外藩之人,尽管都处于底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