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立国,灭国(2 / 4)
吴养韬若有所思。
“瞧着吧,相公们如今做法,迟早把案子审到带出一些宗室子弟。”汪道斐意味深长地说道,“扬州已经审定奏请圣断,这三藩,除定了。”
“世伯是说,以此让诸藩惊惧之下自请再改宗室之制?难道要削俸?”
“削俸?”汪道斐嘿嘿一笑,“只是削俸,谈什么新制。”
吴养韬感觉汪道斐很大胆:“世伯,诸皇子将来……”
“贤侄还不明白吗?”汪道斐看着他,“想想昌明号、宗明号,我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再想想二皇子……”
吴养韬凝神思索起来。
毕竟是大商之家出身,汪道斐说了这些,他恍然惊道:“世伯是说……将来藩王就不给俸了,给……干股?”
“恐怕陛下早就有这念头,不然当年何必大动干戈,先设昌明号,再设宗明号?”汪道斐点头,“先是蜀藩等在昌明号尝到了甜头,后来宗明号才顺利。这么多年,两号分润着实不少。要不然褫夺各王府祖产,虽有陛下威望无双,诸藩都恭从,那也是看在银钱分润上。与之相比,诸王宗禄不值一提。”
“可除了亲王郡王,其余宗室不少还是指望着这份宗禄。”
“这不是又有了拓海团练洋行吗?”汪道斐意味深长又有些畏惧,“陛下予我等特许,但将来哪能容我等另有想法?如今有些掌柜已经开始跋扈了,为长久计,我们只怕都得再找些东伙。”
“……诸藩……”
吴养韬明白了过来。
他们这些洋行在海外之行事,实同创建新的藩国。
虽然如今东伙里面也有一些勋贵甚至宗亲,但既然形同立国,将来自然要有更明确的规矩。
把这件事与汪道斐所说的诸藩自请改制结合起来,吴养韬大概有了概念。
汪道斐慎重说道:“要说,我们各家拓海团练洋行还要分一下,各有经营之处。如今诸藩还有那么多家,各家宗室数目不一。亲王为东伙,郡王以下各有职差,每家要养着的最好差不多。代陛下养着他们,出色的教养成材,宗人府从此不用担负俸禄,诸藩在宗明号的股份换成洋行股份,这件事办成了,将来我等才能成事,能遵奉一藩得册命!”
“此事……我听闻陛下已经办了。此前就有过消息,勋戚在认买将来外藩之地、官位。”
“足证此路通畅!”汪道斐点头,“但如瑞亲王一般,海外新藩册命之国主,哪里能一般?瑞亲王昔年先与缅安郡王结亲,筹谋数年始有如今,诸藩若想再走一遍这条路,总要请得圣恩才行,还要有我等之助。这事,大可与无心军伍之勋戚明白谈。新钱法之下,朝廷缺银缺铜。这些,我们不缺,缺的是特许,是将来往来贸易。银号已经有了,我等洋行,何须现银?有汇票就能办!”
吴养韬豁然贯通。
原来这些事都连在一起。
目前除了民间的官绅富户,大明自然还有一批最富裕的,那便是宗藩勋戚之家。
他们手里的银钱若是能尽归朝廷,新钱法推行下去的胜算又高一成。
而他们无非是有些日常用度所需罢了。以宗明号、昌明号及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的实力,在这股份改制的过程当中满足他们的日常用度所需又是什么难事?
只要各家把将来的利益格局划分清楚:哪一藩带着哪些勋戚与哪一家拓海团练洋行将来到何处立足开国。
同时,各拓海团练洋行所需的只是人力,是武力与物资支持的特许。与宗室、勋戚合作,依托他们的纽带可以带动不少人力参与。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到朝廷新政推行,将来的特许更不是话下。
至于眼前需要付出的代价,那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册命一国的名份。
只要能做到那一步,他们现在帮助朝廷所付出的代价大可用将来贸易之堪合、汇票先记在账上。
朝廷缺银,缺铜。只要能帮助朝廷把如今市面上的现银和制钱、私钱换成新的银元和铸钱,那就是天大功劳。将来能立国了,贸易往来还不是卖货进货?能两清就好。
这是一笔立下万世之基的买卖,是他们这些商人家族真正在大明及外藩本支旁支都发达显贵的买卖。 ↑返回顶部↑
“瞧着吧,相公们如今做法,迟早把案子审到带出一些宗室子弟。”汪道斐意味深长地说道,“扬州已经审定奏请圣断,这三藩,除定了。”
“世伯是说,以此让诸藩惊惧之下自请再改宗室之制?难道要削俸?”
“削俸?”汪道斐嘿嘿一笑,“只是削俸,谈什么新制。”
吴养韬感觉汪道斐很大胆:“世伯,诸皇子将来……”
“贤侄还不明白吗?”汪道斐看着他,“想想昌明号、宗明号,我们这些拓海团练洋行。再想想二皇子……”
吴养韬凝神思索起来。
毕竟是大商之家出身,汪道斐说了这些,他恍然惊道:“世伯是说……将来藩王就不给俸了,给……干股?”
“恐怕陛下早就有这念头,不然当年何必大动干戈,先设昌明号,再设宗明号?”汪道斐点头,“先是蜀藩等在昌明号尝到了甜头,后来宗明号才顺利。这么多年,两号分润着实不少。要不然褫夺各王府祖产,虽有陛下威望无双,诸藩都恭从,那也是看在银钱分润上。与之相比,诸王宗禄不值一提。”
“可除了亲王郡王,其余宗室不少还是指望着这份宗禄。”
“这不是又有了拓海团练洋行吗?”汪道斐意味深长又有些畏惧,“陛下予我等特许,但将来哪能容我等另有想法?如今有些掌柜已经开始跋扈了,为长久计,我们只怕都得再找些东伙。”
“……诸藩……”
吴养韬明白了过来。
他们这些洋行在海外之行事,实同创建新的藩国。
虽然如今东伙里面也有一些勋贵甚至宗亲,但既然形同立国,将来自然要有更明确的规矩。
把这件事与汪道斐所说的诸藩自请改制结合起来,吴养韬大概有了概念。
汪道斐慎重说道:“要说,我们各家拓海团练洋行还要分一下,各有经营之处。如今诸藩还有那么多家,各家宗室数目不一。亲王为东伙,郡王以下各有职差,每家要养着的最好差不多。代陛下养着他们,出色的教养成材,宗人府从此不用担负俸禄,诸藩在宗明号的股份换成洋行股份,这件事办成了,将来我等才能成事,能遵奉一藩得册命!”
“此事……我听闻陛下已经办了。此前就有过消息,勋戚在认买将来外藩之地、官位。”
“足证此路通畅!”汪道斐点头,“但如瑞亲王一般,海外新藩册命之国主,哪里能一般?瑞亲王昔年先与缅安郡王结亲,筹谋数年始有如今,诸藩若想再走一遍这条路,总要请得圣恩才行,还要有我等之助。这事,大可与无心军伍之勋戚明白谈。新钱法之下,朝廷缺银缺铜。这些,我们不缺,缺的是特许,是将来往来贸易。银号已经有了,我等洋行,何须现银?有汇票就能办!”
吴养韬豁然贯通。
原来这些事都连在一起。
目前除了民间的官绅富户,大明自然还有一批最富裕的,那便是宗藩勋戚之家。
他们手里的银钱若是能尽归朝廷,新钱法推行下去的胜算又高一成。
而他们无非是有些日常用度所需罢了。以宗明号、昌明号及这些拓海团练洋行的实力,在这股份改制的过程当中满足他们的日常用度所需又是什么难事?
只要各家把将来的利益格局划分清楚:哪一藩带着哪些勋戚与哪一家拓海团练洋行将来到何处立足开国。
同时,各拓海团练洋行所需的只是人力,是武力与物资支持的特许。与宗室、勋戚合作,依托他们的纽带可以带动不少人力参与。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到朝廷新政推行,将来的特许更不是话下。
至于眼前需要付出的代价,那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册命一国的名份。
只要能做到那一步,他们现在帮助朝廷所付出的代价大可用将来贸易之堪合、汇票先记在账上。
朝廷缺银,缺铜。只要能帮助朝廷把如今市面上的现银和制钱、私钱换成新的银元和铸钱,那就是天大功劳。将来能立国了,贸易往来还不是卖货进货?能两清就好。
这是一笔立下万世之基的买卖,是他们这些商人家族真正在大明及外藩本支旁支都发达显贵的买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