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291:念咒扎针,最强外力幻神(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般来说,百米跑运动员分为“步长型”和“步频型”两类,顾名思义,步长型就是每一步迈出的距离较长,相对地,摆动双腿的频率就偏低。
  而步频型则相反:迈步奔跑的频率很高,但每一步迈出的距离就相对偏少。
  就像一道函数题,你无法直接取到极值,只能因人而异地找到步长和步频的最优解。
  一般来说,身材偏高大的选手都是步长型选手,1米96的博尔特就是如此,他的步长达到了2.43米,远高于其他选手。
  相对地,他的步频只有每秒4.24步。
  作为对比,苏炳添的平均步长只有2米08,步频却达到了每秒4.73步。
  这种“短腿快跑”式的跑法,加上中国选手擅长的反应快、动作速度快,就形成了中国短跑选手在起跑阶段的传统优势。
  再加上苏炳添本人的天赋异禀——苏炳添的深蹲、半蹲、卧推、快速抓举、跳远等力量相关项目全部是中国国内短跑队内第一;
  同时,苏炳添的坐位体前屈、横叉等柔韧性项目上也高居队内榜首;
  甚至连心理能力指标的总分也是全队第一。
  所以欧美这边分分钟就研究出中国人进入百米决赛的原因:
  哦,原来如此!
  也是个天才啊!
  而《纽约时报》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问刘翔问题的时候就问姜明这次刘翔的跟腱怎么样。
  姜明看了这熟悉的记者一眼:
  “我们已通过构建“生物力学监控-再生修复-智能决策“三位一体防护体系,可使跟腱损伤发生率降低82%,专项寿命延长3-5年。
  防止跟腱的关键在于打破“治已病“思维,建立基于肌腱微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测性防护机制。”
  直接专业术语让他没话可聊,因为这家伙在nba也经常遇到,也经常问一点“触霉头”的问题,让他闭嘴就完事了。
  是啊,都进决赛了还聊什么跟腱受伤?
  会说话就多说点!
  这种问题你预赛问没事。
  但是决赛连初中生都知道,这时候就算跑的时候跟腱断了,也特么的单腿跑到底了啊,最后一次了!
  再下一次就4年后了,什么伤病都治好了!
  所以央妈记者就直接怼纽约时报的记者了:
  “这几年你们报纸是越来越不专业了!”
  纽约时报的记者冷哼一声,嘀咕着你们这成绩拿牌就别想了。
  姜明瞪了他一眼,最后加上一句:
  “决赛等着看好戏吧。”
  转头离开新闻发布会后直接拿出他珍藏的金针套装,这也是梨央大价钱给自己定制的,一直舍不得用来着。
  现在该派上用场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