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135章 董贤(2 / 4)
特别是现在朝政的形式对他更加有利,徐王缠斗,那么作为裁判身份的刘欣就格外关键了。
徐华也发现这位陛下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拿捏,并非省油的灯。
刘欣并不是一直站在徐家这边,而是按照当前形势而摇摆的,自从徐家拥有与王家抗衡的能量之后,他的立场就不再坚定。
谁的势力更大,他就站到相反的一边,来让朝堂保持均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皇权。
现在刘欣已经开始扶持一个属于自己的重臣了,那就是董贤!这个人不可能跳反,因为他没有任何根基,只能一直站在皇帝身后,要不然徐家王家没有一个会容忍。
最终沦为皇帝的白刀子!为他提供清理不服从臣子的理由。
不过有一点是没想到的,那就是董贤并非孑然一身,他的崛起有徐家在后面推波助澜。
所以成为大司马对徐华是有益处的,因此才不做过多反对,甚至是隐隐有默许的意思。
谁会这么无私呢?蛋糕就这么大,你进来,我分到的就少了,大司马这个东西就是人数越多越不值钱,物以稀为贵很有道理。
自从王凤一一扳倒各个外戚势力后,朝中的大司马就只有王家了,与之分庭抗礼的是徐家掌握的相权。
不过极其吃力,丞相已经不是昔日徐恭时期的丞相了,权力在武帝、厉帝时都经过削弱和分割,特别是厉帝,改制最为彻底,由王凤倡导。
将原本属于丞相的各项权力都分给了其他三公。
之前丞相就是宰执的身份,处理任何政务,甚至连军事领域都有所涉猎,但自从厉帝改制之后,三公之间得到了明确的划分。
甚至如果不是徐家支撑着,丞相早就已经取消了,现在起到宰相作用的官职其实是大司马大将军。
只是徐恭这个丞相的影响力太大,屹立相位数十年,不可谓不厉害。
但众所周知,丞相和丞相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与其说是丞相,不如说是徐贞的太师!这是碍于礼法不能明着任命而已。
实际上他已经与太师没什么区别了。
………
这次朝会,徐王两家和皇帝妥协,最终,王莽被表为大司马,暂领大将军节仗,实际上还不是大将军。
而骠骑将军丁明则被加大司马衔,侍中董贤为卫将军,暂时负责宫中防务,在朝旁听,有建议权,但是还没有理政权。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丁明,他的那个骠骑将军就是徐博徐忠分别代表地方和中央举荐的,本来他的官职只是个后将军而已。
但徐博为了表示自己联盟的诚意,便顶住压力,将他扶上了骠骑将军的位置,只不过前缀没有大司马,无法查手朝中政务而已。
再加上手中抓着的把柄,这才将整个丁家都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拿了好处就更加下不来了。
骠骑将军之前一直是空缺的,只有王根当过那么一两个月,但很快也就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晋位为大将军。
“家主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让这董贤做卫将军?即不规也不合理!”
刚一回到景侯府,被制止的徐真就十分不解的来到了书房,也真不明白为什么。
让一个寸功未立,仅仅是依靠的皇帝宠爱的人当上卫将军,必然会遭到天下人耻笑的!何况还是见不得光的男宠呢,更加不应该。
但为什么徐华堂堂徐氏子孙,还有支持这种不良风气存在呢?等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面见列祖列宗。
徐华先是让家仆斟了两杯茶,然后自己端起一杯,便喝便道:“先坐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有些复杂,一时很难讲清楚。”
这徐真之前是做过太常的,当年距离三公也就一步之遥,但因为太过正直,说话做事不顾及影响,得罪的人太多,被朝堂所不容,之后屡遭贬斥,最终成了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掌议论,先前权不重,但经过徐宁改制后,权力直线上升,监察三公九卿之下所有官员,直接和皇帝对接。 ↑返回顶部↑
徐华也发现这位陛下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拿捏,并非省油的灯。
刘欣并不是一直站在徐家这边,而是按照当前形势而摇摆的,自从徐家拥有与王家抗衡的能量之后,他的立场就不再坚定。
谁的势力更大,他就站到相反的一边,来让朝堂保持均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皇权。
现在刘欣已经开始扶持一个属于自己的重臣了,那就是董贤!这个人不可能跳反,因为他没有任何根基,只能一直站在皇帝身后,要不然徐家王家没有一个会容忍。
最终沦为皇帝的白刀子!为他提供清理不服从臣子的理由。
不过有一点是没想到的,那就是董贤并非孑然一身,他的崛起有徐家在后面推波助澜。
所以成为大司马对徐华是有益处的,因此才不做过多反对,甚至是隐隐有默许的意思。
谁会这么无私呢?蛋糕就这么大,你进来,我分到的就少了,大司马这个东西就是人数越多越不值钱,物以稀为贵很有道理。
自从王凤一一扳倒各个外戚势力后,朝中的大司马就只有王家了,与之分庭抗礼的是徐家掌握的相权。
不过极其吃力,丞相已经不是昔日徐恭时期的丞相了,权力在武帝、厉帝时都经过削弱和分割,特别是厉帝,改制最为彻底,由王凤倡导。
将原本属于丞相的各项权力都分给了其他三公。
之前丞相就是宰执的身份,处理任何政务,甚至连军事领域都有所涉猎,但自从厉帝改制之后,三公之间得到了明确的划分。
甚至如果不是徐家支撑着,丞相早就已经取消了,现在起到宰相作用的官职其实是大司马大将军。
只是徐恭这个丞相的影响力太大,屹立相位数十年,不可谓不厉害。
但众所周知,丞相和丞相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与其说是丞相,不如说是徐贞的太师!这是碍于礼法不能明着任命而已。
实际上他已经与太师没什么区别了。
………
这次朝会,徐王两家和皇帝妥协,最终,王莽被表为大司马,暂领大将军节仗,实际上还不是大将军。
而骠骑将军丁明则被加大司马衔,侍中董贤为卫将军,暂时负责宫中防务,在朝旁听,有建议权,但是还没有理政权。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丁明,他的那个骠骑将军就是徐博徐忠分别代表地方和中央举荐的,本来他的官职只是个后将军而已。
但徐博为了表示自己联盟的诚意,便顶住压力,将他扶上了骠骑将军的位置,只不过前缀没有大司马,无法查手朝中政务而已。
再加上手中抓着的把柄,这才将整个丁家都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拿了好处就更加下不来了。
骠骑将军之前一直是空缺的,只有王根当过那么一两个月,但很快也就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晋位为大将军。
“家主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让这董贤做卫将军?即不规也不合理!”
刚一回到景侯府,被制止的徐真就十分不解的来到了书房,也真不明白为什么。
让一个寸功未立,仅仅是依靠的皇帝宠爱的人当上卫将军,必然会遭到天下人耻笑的!何况还是见不得光的男宠呢,更加不应该。
但为什么徐华堂堂徐氏子孙,还有支持这种不良风气存在呢?等到了九泉之下,又有何颜面面见列祖列宗。
徐华先是让家仆斟了两杯茶,然后自己端起一杯,便喝便道:“先坐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有些复杂,一时很难讲清楚。”
这徐真之前是做过太常的,当年距离三公也就一步之遥,但因为太过正直,说话做事不顾及影响,得罪的人太多,被朝堂所不容,之后屡遭贬斥,最终成了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掌议论,先前权不重,但经过徐宁改制后,权力直线上升,监察三公九卿之下所有官员,直接和皇帝对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