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第148章 宰衡,招贤令(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48章 宰衡,招贤令
  不得不说,王莽这个人当真是心狠手辣,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献出长子的生命,杀害牵连上百人,也在所不惜!
  成为新朝皇帝也不算出乎意料,因为这个人是真的为了自己的大业付出了一切!
  像是凡俗的色欲食欲这种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全部都抛弃掉,成为儒家最渴望的圣人!
  品德基本上是完美的,能得到儒生认可也是情理之中,因为这个人太完美了。
  一路上从安汉公到宰衡假皇帝,最后登基称帝,建立新朝,一切的一切都堪称是众望所归的,百姓、儒生、豪强所有人推举出来的领导人!希望他可以带领天下走出困境。
  但是后来,天下人又舍弃了这位心目中的圣人,因为他们发现,新皇帝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什么都没有改变,而且正好相反,一系列复古改革甚至将天下给推入了深渊!井田制显然不再符合如今的情况,虽说算是变相的超时代主义,但这种制度就不适合现在的大汉。
  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
  但目前来看,四十八岁的王莽显然垄断了中央朝政,某些徐氏扎根过深的地方虽是明显持反抗态度,但也不敢太过放肆,就连最激进的镇军都督府也是明着归顺的。
  毕竟他现在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皇帝与太后!有着这杆旗帜在,只要不做最后一步,就没人敢掀桌子。
  即使徐家有造反的能力,激进派头子徐元也有极强的影响力,可是徐华始终有着理智。
  他确实起了反抗的心思,但不是现在,等对方完全沉不住气,放松警惕的那一刻,在起兵,这才有可能成功。
  至少也是一个割据广大关东地区,与中央长安对峙,至少能保刘氏香火不断,不至于国家就这么亡了。
  当年徐博积极向地方拓展打的也是这个主意,既然朝中撼动不了外戚的势力,那就另辟蹊径,以地方的兵威来限制。
  毕竟,朝廷的权力不也来自于一个个郡县吗,没有了广阔的国土支持,又你算得了什么呢?
  ………
  元始四年八月,任命王莽为宰衡的声音越来越大,上到诸如少傅少师这种四辅臣,大司徒这种三公,下至普通儒生百姓,都希望他成为凌驾于四辅之上的宰相!
  以此出台更多有利于天下的政策,之前他逼迫官僚和皇家让出利益的策略非常有用,为自己拉来了很多的支持者。
  孔光也因为先祖被追封为公的事情彻底倒向王莽,如今四辅臣中,除了徐华这个太保为,都是王氏一系。
  针对这件事,太后召开了朝会,她站在刘氏的位置上,其实并不希望王莽的地位有多高,权力就那么多,臣子做大,难免会影响皇帝,也就是自己!
  本来四辅臣中相互牵制也很好,两个王氏一系,两个徐氏一系,势均力敌,自己这个太后在其中周旋。
  可惜情况赶不上变化,徐忠压根对少师没兴趣,毫不犹豫的让给了车骑将军王舜,孔光也被拉拢了过去,如今再无人能制衡这位太傅!
  权臣当政未尝不是坏事,当年的徐贞也是权臣,甚至能够废立皇帝!在诛杀诸吕中将全国的军政大权都握在了自己手上,包括诸侯王也是以其马首是瞻。
  统一外戚、功臣、诸侯王这三个高帝留下的制衡体系。
  但历史证明他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呐!这王莽呢?都还是未知数,可能是下一个徐贞,也有可能是下一个李斯赵高。
  但现在也无法探究了,因为王太傅晋位宰衡已经是大势所趋,内外没有任何人反对,她这个太后也只能妥协。
  “太后,王太傅之能之德完全足以侍奉祖宗宗庙,堪比古之圣人!如今之职实在是限制了他的拳脚,臣恳请太后富裕更高的职权!”
  首先的马前卒就是大司徒陈崇,之前在其设置安民县时就大肆摇旗呐喊,属于是王舜王邑等人之下的核心人物。
  虽然现在的大司徒大打折扣,地位不复当年但也依旧是重量级人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