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039 索洛维约夫去养心殿(中)(3 / 4)
“皇上,只因马嘎尔尼回国以后,又有著述,故西洋诸国,也知道天朝上国之名,不然也不会各国遣使来贡。至于英夷之心,也在通商而取利,然毒害甚众。”
“英夷之事,现在也不急着讲。朕也知道,你是侍卫出身,倒是智虑忠纯。侍奉俄君,要有和珅之能,但不要如同和珅那般贪墨。”
“外臣自家是商人出身,也见识过宠臣被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更何况外臣妹婿,为奸臣所害,若不是君上怜惜其才,特命重臣保之,只怕也会遭遇不测。”
斯佩兰斯基现在担任西伯利亚总督,这件事情嘉庆也是知道的。
至少是索洛维约夫熟识的人,到时候联络起来也方便。
“朕也知道,只是读书之事,卿之学问,又从何处得来?”
“于恰克图商贩之处可得三国演义,但也不过是消遣之物,其中兵法所言,据外臣师傅苏沃洛夫大亲王所言,虽然合乎情理,韬略虽有,然而不是为将者所用。”
“也有些道理,战阵上还需随机应变,不是照搬书本就行的,尽信书则无用。”
索洛维约夫还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学问从哪里来。
嘉庆这个时候看着他,索洛维约夫也明白了。
“皇上,外臣所学。一则西洋各国历年得天朝书籍,汇编成册。二则自日本、越南等处来,恰克图所得之处,倒是极少。而先时元太祖西征,留其长子术赤于俄罗斯,不免东学西渐。”
还有伊尔汗国的人得了元朝封号,以及叙利亚的基督徒在元朝中央当官的,这都没啥奇怪的。
不过嘉庆读的书虽然多,但是元史是明朝编的,未免有点稀烂,因此他也不好全信。
但是索洛维约夫讲的,倒是也有些意思。
他也觉得和这个使者聊一聊,倒也有些意思。
“既然如此,朕也不再追究。读书人的笔杆子,总是有些用处的。索卿若是喜欢,到时候朕也让翰林院给伊父子,选一些皇考在时刊印的经典,也可学以致用。”
“谢皇上!”
至于嘉庆肯开口赐书,他是明白挡也挡不住,而且西洋未必也没有高人。
水平不行,不代表理解力跟不上。
嘉庆皇帝就属于这类,他是明白事情的,但是又没有那个能力去解决,只好小修小补,很多办法都还是乾隆时期的。
和索洛维约夫聊一聊,倒是也知道了有些书籍,只要是认得中国文字的地方,就能够流通。
不过他也不知道,放在江南的四库全书,以后要是都给烧了,还能通过读书人日常抄写的内容,给补齐大半。
甚至乾隆他还允许民间抄录这些经典,虽然毁了不少书,不过老纪那里留了目录,而且这些传抄的书,倒也让知识传播出去了。
而永乐大典,没文化但是下令修了这书的朱老四,他大概考虑过要发行,然后被有文化文官劝阻。
以后的皇帝水平不行,除了少数大臣得了恩赐,借阅过一两本,至多十几本,大部分书就是抄好了在那里吃灰。
要不是老道长喜欢这套书,又给抄写了一份,大概到不了明末,永乐大典可能就要无了。
现在起码在翰林院里,还能够找到大部分。
等到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到大沽口,扶清灭洋
英国的大使馆正好在翰林院边上,结果翰林院就被大火给焚毁,这事儿到底该赖清廷、义和拳还是英国佬都是个问题。
赐书的事情,还要放在以后。 ↑返回顶部↑
“英夷之事,现在也不急着讲。朕也知道,你是侍卫出身,倒是智虑忠纯。侍奉俄君,要有和珅之能,但不要如同和珅那般贪墨。”
“外臣自家是商人出身,也见识过宠臣被逐,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更何况外臣妹婿,为奸臣所害,若不是君上怜惜其才,特命重臣保之,只怕也会遭遇不测。”
斯佩兰斯基现在担任西伯利亚总督,这件事情嘉庆也是知道的。
至少是索洛维约夫熟识的人,到时候联络起来也方便。
“朕也知道,只是读书之事,卿之学问,又从何处得来?”
“于恰克图商贩之处可得三国演义,但也不过是消遣之物,其中兵法所言,据外臣师傅苏沃洛夫大亲王所言,虽然合乎情理,韬略虽有,然而不是为将者所用。”
“也有些道理,战阵上还需随机应变,不是照搬书本就行的,尽信书则无用。”
索洛维约夫还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学问从哪里来。
嘉庆这个时候看着他,索洛维约夫也明白了。
“皇上,外臣所学。一则西洋各国历年得天朝书籍,汇编成册。二则自日本、越南等处来,恰克图所得之处,倒是极少。而先时元太祖西征,留其长子术赤于俄罗斯,不免东学西渐。”
还有伊尔汗国的人得了元朝封号,以及叙利亚的基督徒在元朝中央当官的,这都没啥奇怪的。
不过嘉庆读的书虽然多,但是元史是明朝编的,未免有点稀烂,因此他也不好全信。
但是索洛维约夫讲的,倒是也有些意思。
他也觉得和这个使者聊一聊,倒也有些意思。
“既然如此,朕也不再追究。读书人的笔杆子,总是有些用处的。索卿若是喜欢,到时候朕也让翰林院给伊父子,选一些皇考在时刊印的经典,也可学以致用。”
“谢皇上!”
至于嘉庆肯开口赐书,他是明白挡也挡不住,而且西洋未必也没有高人。
水平不行,不代表理解力跟不上。
嘉庆皇帝就属于这类,他是明白事情的,但是又没有那个能力去解决,只好小修小补,很多办法都还是乾隆时期的。
和索洛维约夫聊一聊,倒是也知道了有些书籍,只要是认得中国文字的地方,就能够流通。
不过他也不知道,放在江南的四库全书,以后要是都给烧了,还能通过读书人日常抄写的内容,给补齐大半。
甚至乾隆他还允许民间抄录这些经典,虽然毁了不少书,不过老纪那里留了目录,而且这些传抄的书,倒也让知识传播出去了。
而永乐大典,没文化但是下令修了这书的朱老四,他大概考虑过要发行,然后被有文化文官劝阻。
以后的皇帝水平不行,除了少数大臣得了恩赐,借阅过一两本,至多十几本,大部分书就是抄好了在那里吃灰。
要不是老道长喜欢这套书,又给抄写了一份,大概到不了明末,永乐大典可能就要无了。
现在起码在翰林院里,还能够找到大部分。
等到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到大沽口,扶清灭洋
英国的大使馆正好在翰林院边上,结果翰林院就被大火给焚毁,这事儿到底该赖清廷、义和拳还是英国佬都是个问题。
赐书的事情,还要放在以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