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大秦要以怂国之耻为鉴(国庆节快乐(3 / 3)
这便是始皇的目的,把赵宋的耻辱在大秦流传开来,最好让每位大臣、每个百姓都知晓,然后以之为鉴,让大秦不出现赵宋那等耻辱,相当于给大秦立下一个特别的祖训!
同时,也是给大秦的后人提供法理支持。
以后若有大秦君王和赵佶、赵桓一般昏庸,大秦臣民可以此为法理进行阻止;若有大秦重臣和蔡京、王时雍、徐秉哲、秦桧一般,也可以此为法理让君民处理。
当然,后世有变故,未必能阻止得了,但有总比无好。
见始皇未打断他的话,李斯继续道:“臣以为当将此书册大量印刷,广发于天下,并要让制舆台于各地宣扬,使户户皆闻,人人皆晓!”
造纸术、印刷术虽在大秦依旧属于极高的机密,但大秦如今已不止咸阳一地造纸,在好些合适的地方都建了造纸厂、印刷厂。
这是大秦发展所必须,不可能永远将好东西都藏在咸阳一地,终究会从咸阳传向各处,总不能以后各地需要纸张时,都从咸阳拨发,那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
咸阳作为大秦之都,也不适合将某些东西都集中在咸阳,且咸阳的条件也不适合有些东西,如大秦海军学堂,早晚得迁向靠海的城市。
始皇并未对李斯之言做出评价,只是又问道:“你对怂国之耻有何看法?”
李斯认真回道:“怂国之耻,千古罕见,然臣以为其等最耻辱处非其等做下耻辱之事,而是其等做下耻辱之事,却不以之为耻。”
这是李斯的真心话,他是真的觉得书册里的怂国太离谱。
他李斯很爱权,但他从未想过让秦遭受耻辱,也不想让秦灭亡,他很清楚秦在,他的权才在。
因此,哪怕伙同赵高、胡亥秘不发丧、假传始皇诏书,但秦二世时,李斯还是在为大秦提供好的谏言,并没想把大秦带入灭亡。
李斯的评价也很准确,赵宋那些人做了耻辱之事,却不觉得耻辱,像赔款割地,都不觉得这是耻辱。
“君不知耻,臣亦不知耻,使怂国耻辱更甚。怂国君臣毫无气节,远逊于我大秦君臣!”
始皇又问道:“那你觉得怂国会有那些耻辱,是何原因?”
这才是关键,总结赵宋的耻辱原因,让大秦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
李斯道:“回陛下,臣以为赵宋之耻有如下原因:其一者,怂国得国不正,怂太祖是以兵变从后周得国。”
“其兵变得国后,必会忌惮之后有人如其一般,因而其必定削弱武人,加之怂国之前的时代武人横行无忌……”
说到这,李斯停顿了下,“虽不知那时代具体如何,但从书册描述,必定是极乱,因而怂国会更加警惕武人,贬低武人地位。”
“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怂国忌惮打压武人,怂国军力必受影响,使其虽有大军,明明士卒能与辽、金搏杀,却依旧无法获得大胜。”
李斯又道:“其二者,怂国为打压武人,过于拔高文官地位!”
在大秦、大汉这些时代,武将文臣的区分没那么明显,往往是文臣可披甲上阵,武将能下马治理地方,不少有能力的大臣既是打仗打的好,处理政务也相当不错,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本章完) ↑返回顶部↑
同时,也是给大秦的后人提供法理支持。
以后若有大秦君王和赵佶、赵桓一般昏庸,大秦臣民可以此为法理进行阻止;若有大秦重臣和蔡京、王时雍、徐秉哲、秦桧一般,也可以此为法理让君民处理。
当然,后世有变故,未必能阻止得了,但有总比无好。
见始皇未打断他的话,李斯继续道:“臣以为当将此书册大量印刷,广发于天下,并要让制舆台于各地宣扬,使户户皆闻,人人皆晓!”
造纸术、印刷术虽在大秦依旧属于极高的机密,但大秦如今已不止咸阳一地造纸,在好些合适的地方都建了造纸厂、印刷厂。
这是大秦发展所必须,不可能永远将好东西都藏在咸阳一地,终究会从咸阳传向各处,总不能以后各地需要纸张时,都从咸阳拨发,那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
咸阳作为大秦之都,也不适合将某些东西都集中在咸阳,且咸阳的条件也不适合有些东西,如大秦海军学堂,早晚得迁向靠海的城市。
始皇并未对李斯之言做出评价,只是又问道:“你对怂国之耻有何看法?”
李斯认真回道:“怂国之耻,千古罕见,然臣以为其等最耻辱处非其等做下耻辱之事,而是其等做下耻辱之事,却不以之为耻。”
这是李斯的真心话,他是真的觉得书册里的怂国太离谱。
他李斯很爱权,但他从未想过让秦遭受耻辱,也不想让秦灭亡,他很清楚秦在,他的权才在。
因此,哪怕伙同赵高、胡亥秘不发丧、假传始皇诏书,但秦二世时,李斯还是在为大秦提供好的谏言,并没想把大秦带入灭亡。
李斯的评价也很准确,赵宋那些人做了耻辱之事,却不觉得耻辱,像赔款割地,都不觉得这是耻辱。
“君不知耻,臣亦不知耻,使怂国耻辱更甚。怂国君臣毫无气节,远逊于我大秦君臣!”
始皇又问道:“那你觉得怂国会有那些耻辱,是何原因?”
这才是关键,总结赵宋的耻辱原因,让大秦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
李斯道:“回陛下,臣以为赵宋之耻有如下原因:其一者,怂国得国不正,怂太祖是以兵变从后周得国。”
“其兵变得国后,必会忌惮之后有人如其一般,因而其必定削弱武人,加之怂国之前的时代武人横行无忌……”
说到这,李斯停顿了下,“虽不知那时代具体如何,但从书册描述,必定是极乱,因而怂国会更加警惕武人,贬低武人地位。”
“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怂国忌惮打压武人,怂国军力必受影响,使其虽有大军,明明士卒能与辽、金搏杀,却依旧无法获得大胜。”
李斯又道:“其二者,怂国为打压武人,过于拔高文官地位!”
在大秦、大汉这些时代,武将文臣的区分没那么明显,往往是文臣可披甲上阵,武将能下马治理地方,不少有能力的大臣既是打仗打的好,处理政务也相当不错,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