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番外远征与和平(20k)(1 / 4)
第271章 番外:远征与和平(20k)
一、双王治世
作为胡戈一世的继承者,科尔隆国王和弥赛菈女王接手了一个强盛且总体稳定的国度,气候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富足,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双王开始了自己的施政,在胡戈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国家王座的统治。
加冕为王后,双王首先将目光放在了王国的货币上,他们发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一套新的货币。
自托勒特王朝建立以来,由于诸多重要事务的缘故,胡戈一世没有对王国的货币体系进行多少调整,除开对私铸货币和以次代好的行为进行打击外,他仍然延续了拜拉席恩王朝的惯例,王国的货币也继续保持着“金龙”——“银鹿”——“铜星”的结构。作为胡戈的继业者,科尔隆一世很早就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父亲执政时大量新矿山的开采也给他提供了改变的基础;因此,在科尔隆的规划下,国家王座在新王继位的第一年便着手发行一套新的货币。
与前朝相同,王国的新货币体系仍旧延续了金—银—铜的结构,主要的改变是钱币的图案和货币的兑换比例:新款金币上镌刻着代表七神的七芒星,银币上则是仅次于七芒星的七神教符号双刃斧,而铜币上便是象征托勒特家族和拜拉席恩家族合二为一的锯齿鹿徽,除此之外,为了彰显国王的权威和王室的和睦,三种货币的背面皆统一为两位国王共同执政的图案。而在钱币的兑换比上,作为对拜拉席恩王朝时期不合理兑换比的改正,科尔隆国王亲自确立了新的兑换比体系,也就是一枚金星换十二枚银斧或二百四十枚铜齿。
同时,为了改变继业战争以来钱币质量一再劣化的现状,双王时期铸造的钱币也保持了非常高的纯度,其统治前期时金币的含金量和银币的含银量普遍在95%~98%,这种情况无论放在坦格利安王朝、拜拉席恩王朝亦或是胡戈一世统治时期都是难以想象的。也正由于这些货币的质量太高,人们常常将它们小心保存起来,将那些质量较差的货币出去,而国家王座也有条理地回收这些劣币,将它们重新铸造为高质量的新币,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此次货币体系的调整。
如预料般,科尔隆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成功,胡戈一世的三十年的统治为王国的稳定而努力,对货币体制则没有进行多大变动,但随着王国的经济因为天下承平而愈发繁荣,这套从坦格利安时代沿袭而来的货币体制逐渐脱离了现实情况,因此,即使冒着被国家王座打击的风险,民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私铸钱币。科尔隆的货币体系顺应了社会的需求,推行起来自然顺利异常。
在对货币体系进行调整后,双王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七神教和七神教会的管理上。三十年来,七神教的影响力随着国家王座的统治愈发壮大,教内各派也随之日益强盛,许多信仰虔诚领主对教会献出了土地,胡戈一世也曾经任命过许多教士管理世俗的事务,这不可避免地就造就了宗教显贵的出现。宗教显贵,这类群体此前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胡戈一世在位时,碍于神眷者的神圣身份,七神教会对国王马首是瞻,例如在那位全程经历了远征时代和继业战争的胖子总主教去世后,七神教会就没有进行传统的总主教选举,而是直接按照胡戈一世的意愿宣布卢琛·佛雷为教会总主教,东西七神教会也由此短暂统一。但是,随着胡戈一世离去、卢琛主教因年迈逝世,维斯特洛的七神教会脱离了国家王座的直接掌控,世人也赫然发现曾经的王室应声虫已经变成了何等的庞然大物。
面对这番情况,科尔隆国王选择通过颁布规范和律法,以及在父亲手中壮大的官僚体系和军事体系,成功阻止了七神教会的触手进一步延伸。具体措施上,七神教会很快被纳入义军体系、其财产和武装力量受王室的官员监督,旧镇大领地可以自行任命地方领主和官员的权力被国王收回,大部分宗教领地也被国家王座赎买,只保留了符合律法条目的土地面积,这一系列动作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七神教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不过,当国王向七神教会的主教们许诺将对他们开放东方教会的职务后,这些损失也就变得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对于七神教会而言,与富庶的东方教会存在隔绝是一大痛处,在胡戈国王统治时,虽然东西教会曾在卢琛主教手中合一,但国王和东方教会仍然对西方教会保持排斥阻止了七神教会的触角向东扩张,如今科尔隆国王告知他们可以进入到东方教会的体系中任职、分润相关事务带来的利益,这对于主教们们来说再好不过。同样,站在国家王座的角度上,这番举措也是有利的:东方教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高度体系化,而且被国家王座牢牢掌控,比起教会系统,它更像是官僚组织的一部分;眼下,西方教会对东方教会的渗透固然分润了一部分王室的利益,但这何尝不是西方教会被国家王座进一步影响的开始呢?
自国家王座成立以来,由于受到神迹和威望的影响,七神教会早已同王室绑定。不过,考虑到历史上有许多近臣对国王施加影响,乃至架空王室的案例,双王如今对教会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想来两位国王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在某一时刻被架空吧。
初步解决教会的问题后,双王将精力放在了完善王国的军事体系上,他们延续了胡戈一世的理念,继续对王国现有的军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边防军和海军的调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变。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军队,国家王座的边防军源自拜拉席恩王朝时期上洛恩、下洛恩和里斯三处边疆大领地的军队,除开在继业战争期间解散的河口军,其主要力量皆由当地领主组成。正因如此,在胡戈时代,边防军虽然事实上存在,但不归属于中央军体系,而是地方军的一个分支,甚至在许多时候完全是洛恩地方军的代称。
对于现在的国家王座来说,它已经不需要边疆封臣们独自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因此,双王对王国边疆的体系重新进行了梳理,在洛恩河东岸组建了东岸军、在东疆组建了东疆军、在瓦兰提斯重建了河口军;这三支军队仍然以边疆领主为基础,但国家王座也会派遣数千军队作为其常备和中坚力量,其中东岸军和东疆军驻扎在边疆一线,河口军则驻扎于王室直辖城市瓦兰提斯作为机动力量,同时也负责洛恩河口的海防。
海军方面,胡戈时代的王国海军同之前的坦格利安王国和拜拉席恩王朝一样,仍然以地方诸侯的舰队为主力,考虑到多支地方舰队在继业战争中毁灭或重创,国家王座的海上力量甚至要比拜拉席恩王朝衰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双王开始着力重建在战争中被毁灭的王家舰队和青亭岛舰队,并在瓦兰提斯和布拉佛斯组建新的王室舰队;对于那些由地方领主指挥的舰队,王室选择以义军总帅的名义派遣计查官,他们在日常会履行监督的和协助舰队维护的职责,在战时则负责了舰队间的协调工作。
此外,为保证东方边疆的安全,双王效仿了胡戈一世在长城的建设,在即位初期便发起了第二次筑墙役。这次筑墙役的内容是在科霍尔森林南端至大沼泽北端,也就是洛恩河东岸的德斯勒托(意为旷野)和普拉维亚利斯(意为多雨林地)修筑一道包含深沟、土堤、石墙、关口、岗哨和营地的工事,以此作为防御草海方向可能发生的入侵的屏障——拔尔勃和卓戈对东方七国的入侵都经由这处区域穿过天险。
作为王国东方防御体系的最后一环,双王对此次建设非常重视,相关物资的储备与其他施政同时进行,不少仓库和营房在洛恩河东岸的旷野上建起,这一步就足足费了王国两年时间,之后,数万民夫和工匠在东岸军的协助下开始建设东墙,这道工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同时,考虑到边疆北段的安全,国家王座还曾与科霍尔进行谈判,希望在科霍尔的部分边疆地域驻扎少量军队用于警戒,不过这个提议被科霍尔拒绝了。在科霍尔看来,虽然双王是城邦承认的共主,但王国和城邦都不应该逾越红线,应该自己管理自己——否则,科霍尔的城邦官员和铸造大师们也能去君临指手画脚——更何况科霍尔不像罗拉斯,完全有能力自己守卫自己,即使需要调动力量防守某一段边疆,那也应该是直接调动科霍尔的军队,而不是让国家王座的边防军横插一脚。在听取科霍尔使节的申诉后,科尔隆王放弃了派遣王军北方的想法,转而以城邦共主的名义调动了一部分科霍尔军队前往边境驻扎,城邦忠实执行了这次命令。这次申诉也没有影响国家王座与科霍尔在其他方面的关系。
自胡戈即位为王始,北方三城就逐渐嵌入了国家王座的体系,当义军体系成型,每个城邦也都有各自的职能,其中地位最高、价值最重要的便是科霍尔;这座地处边疆的城邦不仅是王国东方与草海间的屏障,也向王国出口了大量军备和马匹。第一次筑墙役期间,科霍尔不光向王国出口自产的马匹,还积极与东方的草海部族沟通,将大量草海马运往长城,这不光满足了王国对驮畜的需求,甚至还改变了王国不少地区的饮食习惯;而在胡戈一世着手组建中央军体系时,军队的武备也大多购置于科霍尔,这反过来又为科霍尔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在自由城邦九余其三的背景下,依靠国家王座这个大市场的科霍尔反倒迎来了建城以来最繁荣的时光,也正因如此,城邦的铸造大师才选择仔细记录胡戈国王的构想,去设法制造那些或许将改变世界的东西。
或许源于劳勃国王失败的瓦兰提斯围城战,在安达斯公爵时期,胡戈一世就对更加高效的攻城器械抱有兴趣,而在他坐上王座后,一种因顺应大规模开采需求而被火术士制作出来的固态野火(现在被称为火药)受到了他的关注。在国王看来,如果能驱使这种力量推动弹丸,其效率和威力将大大优于王国军队通行的弩炮,于是,国王向科霍尔通信,请求他们的铸造大师寻找将这一构想化为现实的路径,并且随信记述了自己以将领身份思考而得出的几种构想。铸造大师们也不负使命,他们以国王的假想为蓝本,费数年时间将它们化为现实。
在国王的资助下,铸造之城连续研制和生产了数种火器。其中最简单的是金属圆管和木杆的组合,它的尾端会有一个放点火引线的孔,装入火药和弹丸后点火发射,这是最廉价和简单的款式,通常在民间使用。而为了满足王国军队的需求,大师们在这一版上进行了优化,将木杆修改为可以抵肩的托把,并且在点火孔旁安装了引火托盘,这样士兵就能够通过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使用引火绳或燧石进行击发;这种样式的火器通常装备于王军,科尔隆国王的禁卫军中甚至有数百把由瓦雷利亚钢余料制作的同款火器——不光比其他材料制作的火器更轻,而且寿命也更长、更加可靠,有时还会作为礼器赠予王国功臣。
而在这三种火器的基础上,大型化火器也随之出现,除开那些笨重的攻城火器,最受欢迎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小玩意儿”的中型火器,这种火器比攻城版轻上许多,两个人就足以搬着它到处跑,还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半磅重的弹丸打到4000步开外;与那些动辄需要十几个人的“大玩意儿”不同,转移、操纵“小玩意儿”只用两三个人就够了,它们虽不是单人火器,却能与步兵一道推进,打得也比单人火器更远、更准,有些将领甚至表示,只要将十几门“小玩意儿”集中投入战斗,就能够迅速地压制对面数百乃至上千名敌人。
胡戈-科尔隆时期的技术进步远不限于火器,受到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在龙陨之战中于天空上指挥军队的影响,国家王座曾出资雇佣数名学者和术士,希望能复现这种指挥方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热气球的发明;不过由于其太过脆弱和机动能力过差的缺陷,国家王座更多将其运用在土地勘测,军事上则只用于侦查活动。同时,胡戈时期的对矿产的大规模开采也诞生了对矿井进行抽水的需求,在国王的主导下,一种简单的“大气压抽水机”被发明与运用于矿山,并且在十几年的改良中变得更加有效率,因此,胡戈国王认为它有可能小型化并用于运输,并由此给出了几种详细的构想;不过,胡戈国王没有等到它成型的哪一天,科霍尔的铸造大师直到科尔隆统治时才制造出利用瓦雷利亚钢直接镗出气缸的机械,而这套机械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和铸造材料仍然没有被解决——如果全部使用瓦雷利亚钢铸造,价格又过分昂贵——王国虽然在谨慎向一扇大门内张望,但它仍然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真正跨出那一步。
作为胡戈之子,科尔隆国王受其影响颇深,他幼时便倾听过父亲的许多奇思妙想,并且认为那就是王国的未来——虽然他自己也无法看到那一天——当父亲离去后,科尔隆国王便开始着力整理父亲曾说过的内容,并最终结为《问答集》一书。该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胡戈一世对王国未来的构想,还保存了不少国王亲自手绘的图画,有些非常详细,有些则只有大致框架,其中的许多理念都深深影响了当今的学者和文学家;例如由贵族指挥、麾从操纵,以发射大口径弹丸为主要攻击方式的金属战车,以金属线缆为介质远距离传递对话的“魔法力量”,还有能够快速净化水中污秽的有毒药剂。这些内容广受民众讨论,讨论本身也成为了一项有趣的活动,一些以国王的构想为基础的冒险故事也深受大众欢迎,例如骑士马歇尔的故事,他在空中用渔网缠住敌人飞行器桨叶的故事和与恶棍决斗时隐藏金属板挡住弹丸偷袭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
双王时代最后一项大规模建设,就是对狭海两岸的道路网进行整修。双王希望这项建设能够进一步延伸国王大道的范围、加强王国各地的联系,对此,国家王座还费了不少金钱从各地领主手中购买相应地产,并在当地设立护路官。而接下来,国王的构想以极快的速度被完成了,其费甚至低于预算,因此,双王的道路整备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奇迹,被王国各地所歌颂。
不过,就笔者研究,双王的道路整备神话本质是建立在胡戈时代发达的商贸现状上,当时国家王座繁荣的经济极大促进了狭海两岸各地的人口与物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道路被当地人自发地不断拓宽,新路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双王所做的,实际上只是对这些道路进行了规整和统计,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王座能够用那么快的时间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道路整备的原因。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双王时代的成就都可以看作是在前一个时代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锦上添。科尔隆国王和弥赛菈女王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胡戈一世的时代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的解决能力;若是说胡戈一世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对此,笔者的看法如下:胡戈国王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最开始的稳定国家,中期的修缮长城,后期对王军和义军体系的构建,没有时间关注这些相对而言不紧急的事务;而在另一方面,胡戈国王也希望自己的后代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树立威信,就结果来看,这无疑是成功的。
得益于以上所述的成就,两位国王获得了全国的赞美,这种情况随着科尔隆一世在密尔举办的全境比武大会达到顶峰:胡戈时代的国家虽然繁荣,但由于诸多事务缠身,胡戈一世没有时间组织王室举办的大型比武大会,而现在,科尔隆一世补上了其父没有做的事情。
因此,在征服后第三百三十五年,东西七国的贵族和战士们齐聚于密尔的平原,吸引而来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随后,国王举办的大赛进行了整整一个月,无数战士在比武大会上积极地展现自己,无数故事也随着大会的盛况传扬各地;当然,在这种举国欢庆的活动中,也自然少不了王国各地权贵们互相交流、结成姻亲。在这场比武大会上,人们赞颂科尔隆国王为“英明者”,赞颂弥赛菈女王“贤德者”,这两个称呼将就此传扬四方。而比武大会最后的获胜者,乃是詹德利·拜拉席恩与艾丽娅·史塔克之子阿兰·拜拉席恩,这个承袭了昔日风暴王之名的年轻人成为了实至名归的王国最强战士,所有人都为这位最强战士的诞生而欢呼,全境比武大会也成为了王国荣耀历史上一座不可绕过的丰碑。 ↑返回顶部↑
一、双王治世
作为胡戈一世的继承者,科尔隆国王和弥赛菈女王接手了一个强盛且总体稳定的国度,气候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富足,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双王开始了自己的施政,在胡戈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国家王座的统治。
加冕为王后,双王首先将目光放在了王国的货币上,他们发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一套新的货币。
自托勒特王朝建立以来,由于诸多重要事务的缘故,胡戈一世没有对王国的货币体系进行多少调整,除开对私铸货币和以次代好的行为进行打击外,他仍然延续了拜拉席恩王朝的惯例,王国的货币也继续保持着“金龙”——“银鹿”——“铜星”的结构。作为胡戈的继业者,科尔隆一世很早就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父亲执政时大量新矿山的开采也给他提供了改变的基础;因此,在科尔隆的规划下,国家王座在新王继位的第一年便着手发行一套新的货币。
与前朝相同,王国的新货币体系仍旧延续了金—银—铜的结构,主要的改变是钱币的图案和货币的兑换比例:新款金币上镌刻着代表七神的七芒星,银币上则是仅次于七芒星的七神教符号双刃斧,而铜币上便是象征托勒特家族和拜拉席恩家族合二为一的锯齿鹿徽,除此之外,为了彰显国王的权威和王室的和睦,三种货币的背面皆统一为两位国王共同执政的图案。而在钱币的兑换比上,作为对拜拉席恩王朝时期不合理兑换比的改正,科尔隆国王亲自确立了新的兑换比体系,也就是一枚金星换十二枚银斧或二百四十枚铜齿。
同时,为了改变继业战争以来钱币质量一再劣化的现状,双王时期铸造的钱币也保持了非常高的纯度,其统治前期时金币的含金量和银币的含银量普遍在95%~98%,这种情况无论放在坦格利安王朝、拜拉席恩王朝亦或是胡戈一世统治时期都是难以想象的。也正由于这些货币的质量太高,人们常常将它们小心保存起来,将那些质量较差的货币出去,而国家王座也有条理地回收这些劣币,将它们重新铸造为高质量的新币,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此次货币体系的调整。
如预料般,科尔隆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成功,胡戈一世的三十年的统治为王国的稳定而努力,对货币体制则没有进行多大变动,但随着王国的经济因为天下承平而愈发繁荣,这套从坦格利安时代沿袭而来的货币体制逐渐脱离了现实情况,因此,即使冒着被国家王座打击的风险,民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私铸钱币。科尔隆的货币体系顺应了社会的需求,推行起来自然顺利异常。
在对货币体系进行调整后,双王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七神教和七神教会的管理上。三十年来,七神教的影响力随着国家王座的统治愈发壮大,教内各派也随之日益强盛,许多信仰虔诚领主对教会献出了土地,胡戈一世也曾经任命过许多教士管理世俗的事务,这不可避免地就造就了宗教显贵的出现。宗教显贵,这类群体此前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胡戈一世在位时,碍于神眷者的神圣身份,七神教会对国王马首是瞻,例如在那位全程经历了远征时代和继业战争的胖子总主教去世后,七神教会就没有进行传统的总主教选举,而是直接按照胡戈一世的意愿宣布卢琛·佛雷为教会总主教,东西七神教会也由此短暂统一。但是,随着胡戈一世离去、卢琛主教因年迈逝世,维斯特洛的七神教会脱离了国家王座的直接掌控,世人也赫然发现曾经的王室应声虫已经变成了何等的庞然大物。
面对这番情况,科尔隆国王选择通过颁布规范和律法,以及在父亲手中壮大的官僚体系和军事体系,成功阻止了七神教会的触手进一步延伸。具体措施上,七神教会很快被纳入义军体系、其财产和武装力量受王室的官员监督,旧镇大领地可以自行任命地方领主和官员的权力被国王收回,大部分宗教领地也被国家王座赎买,只保留了符合律法条目的土地面积,这一系列动作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七神教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不过,当国王向七神教会的主教们许诺将对他们开放东方教会的职务后,这些损失也就变得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对于七神教会而言,与富庶的东方教会存在隔绝是一大痛处,在胡戈国王统治时,虽然东西教会曾在卢琛主教手中合一,但国王和东方教会仍然对西方教会保持排斥阻止了七神教会的触角向东扩张,如今科尔隆国王告知他们可以进入到东方教会的体系中任职、分润相关事务带来的利益,这对于主教们们来说再好不过。同样,站在国家王座的角度上,这番举措也是有利的:东方教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高度体系化,而且被国家王座牢牢掌控,比起教会系统,它更像是官僚组织的一部分;眼下,西方教会对东方教会的渗透固然分润了一部分王室的利益,但这何尝不是西方教会被国家王座进一步影响的开始呢?
自国家王座成立以来,由于受到神迹和威望的影响,七神教会早已同王室绑定。不过,考虑到历史上有许多近臣对国王施加影响,乃至架空王室的案例,双王如今对教会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想来两位国王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在某一时刻被架空吧。
初步解决教会的问题后,双王将精力放在了完善王国的军事体系上,他们延续了胡戈一世的理念,继续对王国现有的军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边防军和海军的调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变。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军队,国家王座的边防军源自拜拉席恩王朝时期上洛恩、下洛恩和里斯三处边疆大领地的军队,除开在继业战争期间解散的河口军,其主要力量皆由当地领主组成。正因如此,在胡戈时代,边防军虽然事实上存在,但不归属于中央军体系,而是地方军的一个分支,甚至在许多时候完全是洛恩地方军的代称。
对于现在的国家王座来说,它已经不需要边疆封臣们独自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因此,双王对王国边疆的体系重新进行了梳理,在洛恩河东岸组建了东岸军、在东疆组建了东疆军、在瓦兰提斯重建了河口军;这三支军队仍然以边疆领主为基础,但国家王座也会派遣数千军队作为其常备和中坚力量,其中东岸军和东疆军驻扎在边疆一线,河口军则驻扎于王室直辖城市瓦兰提斯作为机动力量,同时也负责洛恩河口的海防。
海军方面,胡戈时代的王国海军同之前的坦格利安王国和拜拉席恩王朝一样,仍然以地方诸侯的舰队为主力,考虑到多支地方舰队在继业战争中毁灭或重创,国家王座的海上力量甚至要比拜拉席恩王朝衰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双王开始着力重建在战争中被毁灭的王家舰队和青亭岛舰队,并在瓦兰提斯和布拉佛斯组建新的王室舰队;对于那些由地方领主指挥的舰队,王室选择以义军总帅的名义派遣计查官,他们在日常会履行监督的和协助舰队维护的职责,在战时则负责了舰队间的协调工作。
此外,为保证东方边疆的安全,双王效仿了胡戈一世在长城的建设,在即位初期便发起了第二次筑墙役。这次筑墙役的内容是在科霍尔森林南端至大沼泽北端,也就是洛恩河东岸的德斯勒托(意为旷野)和普拉维亚利斯(意为多雨林地)修筑一道包含深沟、土堤、石墙、关口、岗哨和营地的工事,以此作为防御草海方向可能发生的入侵的屏障——拔尔勃和卓戈对东方七国的入侵都经由这处区域穿过天险。
作为王国东方防御体系的最后一环,双王对此次建设非常重视,相关物资的储备与其他施政同时进行,不少仓库和营房在洛恩河东岸的旷野上建起,这一步就足足费了王国两年时间,之后,数万民夫和工匠在东岸军的协助下开始建设东墙,这道工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同时,考虑到边疆北段的安全,国家王座还曾与科霍尔进行谈判,希望在科霍尔的部分边疆地域驻扎少量军队用于警戒,不过这个提议被科霍尔拒绝了。在科霍尔看来,虽然双王是城邦承认的共主,但王国和城邦都不应该逾越红线,应该自己管理自己——否则,科霍尔的城邦官员和铸造大师们也能去君临指手画脚——更何况科霍尔不像罗拉斯,完全有能力自己守卫自己,即使需要调动力量防守某一段边疆,那也应该是直接调动科霍尔的军队,而不是让国家王座的边防军横插一脚。在听取科霍尔使节的申诉后,科尔隆王放弃了派遣王军北方的想法,转而以城邦共主的名义调动了一部分科霍尔军队前往边境驻扎,城邦忠实执行了这次命令。这次申诉也没有影响国家王座与科霍尔在其他方面的关系。
自胡戈即位为王始,北方三城就逐渐嵌入了国家王座的体系,当义军体系成型,每个城邦也都有各自的职能,其中地位最高、价值最重要的便是科霍尔;这座地处边疆的城邦不仅是王国东方与草海间的屏障,也向王国出口了大量军备和马匹。第一次筑墙役期间,科霍尔不光向王国出口自产的马匹,还积极与东方的草海部族沟通,将大量草海马运往长城,这不光满足了王国对驮畜的需求,甚至还改变了王国不少地区的饮食习惯;而在胡戈一世着手组建中央军体系时,军队的武备也大多购置于科霍尔,这反过来又为科霍尔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在自由城邦九余其三的背景下,依靠国家王座这个大市场的科霍尔反倒迎来了建城以来最繁荣的时光,也正因如此,城邦的铸造大师才选择仔细记录胡戈国王的构想,去设法制造那些或许将改变世界的东西。
或许源于劳勃国王失败的瓦兰提斯围城战,在安达斯公爵时期,胡戈一世就对更加高效的攻城器械抱有兴趣,而在他坐上王座后,一种因顺应大规模开采需求而被火术士制作出来的固态野火(现在被称为火药)受到了他的关注。在国王看来,如果能驱使这种力量推动弹丸,其效率和威力将大大优于王国军队通行的弩炮,于是,国王向科霍尔通信,请求他们的铸造大师寻找将这一构想化为现实的路径,并且随信记述了自己以将领身份思考而得出的几种构想。铸造大师们也不负使命,他们以国王的假想为蓝本,费数年时间将它们化为现实。
在国王的资助下,铸造之城连续研制和生产了数种火器。其中最简单的是金属圆管和木杆的组合,它的尾端会有一个放点火引线的孔,装入火药和弹丸后点火发射,这是最廉价和简单的款式,通常在民间使用。而为了满足王国军队的需求,大师们在这一版上进行了优化,将木杆修改为可以抵肩的托把,并且在点火孔旁安装了引火托盘,这样士兵就能够通过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使用引火绳或燧石进行击发;这种样式的火器通常装备于王军,科尔隆国王的禁卫军中甚至有数百把由瓦雷利亚钢余料制作的同款火器——不光比其他材料制作的火器更轻,而且寿命也更长、更加可靠,有时还会作为礼器赠予王国功臣。
而在这三种火器的基础上,大型化火器也随之出现,除开那些笨重的攻城火器,最受欢迎的就是一种被称作“小玩意儿”的中型火器,这种火器比攻城版轻上许多,两个人就足以搬着它到处跑,还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半磅重的弹丸打到4000步开外;与那些动辄需要十几个人的“大玩意儿”不同,转移、操纵“小玩意儿”只用两三个人就够了,它们虽不是单人火器,却能与步兵一道推进,打得也比单人火器更远、更准,有些将领甚至表示,只要将十几门“小玩意儿”集中投入战斗,就能够迅速地压制对面数百乃至上千名敌人。
胡戈-科尔隆时期的技术进步远不限于火器,受到丹妮莉丝·坦格利安在龙陨之战中于天空上指挥军队的影响,国家王座曾出资雇佣数名学者和术士,希望能复现这种指挥方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热气球的发明;不过由于其太过脆弱和机动能力过差的缺陷,国家王座更多将其运用在土地勘测,军事上则只用于侦查活动。同时,胡戈时期的对矿产的大规模开采也诞生了对矿井进行抽水的需求,在国王的主导下,一种简单的“大气压抽水机”被发明与运用于矿山,并且在十几年的改良中变得更加有效率,因此,胡戈国王认为它有可能小型化并用于运输,并由此给出了几种详细的构想;不过,胡戈国王没有等到它成型的哪一天,科霍尔的铸造大师直到科尔隆统治时才制造出利用瓦雷利亚钢直接镗出气缸的机械,而这套机械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和铸造材料仍然没有被解决——如果全部使用瓦雷利亚钢铸造,价格又过分昂贵——王国虽然在谨慎向一扇大门内张望,但它仍然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真正跨出那一步。
作为胡戈之子,科尔隆国王受其影响颇深,他幼时便倾听过父亲的许多奇思妙想,并且认为那就是王国的未来——虽然他自己也无法看到那一天——当父亲离去后,科尔隆国王便开始着力整理父亲曾说过的内容,并最终结为《问答集》一书。该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胡戈一世对王国未来的构想,还保存了不少国王亲自手绘的图画,有些非常详细,有些则只有大致框架,其中的许多理念都深深影响了当今的学者和文学家;例如由贵族指挥、麾从操纵,以发射大口径弹丸为主要攻击方式的金属战车,以金属线缆为介质远距离传递对话的“魔法力量”,还有能够快速净化水中污秽的有毒药剂。这些内容广受民众讨论,讨论本身也成为了一项有趣的活动,一些以国王的构想为基础的冒险故事也深受大众欢迎,例如骑士马歇尔的故事,他在空中用渔网缠住敌人飞行器桨叶的故事和与恶棍决斗时隐藏金属板挡住弹丸偷袭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
双王时代最后一项大规模建设,就是对狭海两岸的道路网进行整修。双王希望这项建设能够进一步延伸国王大道的范围、加强王国各地的联系,对此,国家王座还费了不少金钱从各地领主手中购买相应地产,并在当地设立护路官。而接下来,国王的构想以极快的速度被完成了,其费甚至低于预算,因此,双王的道路整备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奇迹,被王国各地所歌颂。
不过,就笔者研究,双王的道路整备神话本质是建立在胡戈时代发达的商贸现状上,当时国家王座繁荣的经济极大促进了狭海两岸各地的人口与物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道路被当地人自发地不断拓宽,新路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双王所做的,实际上只是对这些道路进行了规整和统计,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王座能够用那么快的时间完成如此大规模的道路整备的原因。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双王时代的成就都可以看作是在前一个时代奠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锦上添。科尔隆国王和弥赛菈女王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胡戈一世的时代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的解决能力;若是说胡戈一世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对此,笔者的看法如下:胡戈国王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最开始的稳定国家,中期的修缮长城,后期对王军和义军体系的构建,没有时间关注这些相对而言不紧急的事务;而在另一方面,胡戈国王也希望自己的后代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树立威信,就结果来看,这无疑是成功的。
得益于以上所述的成就,两位国王获得了全国的赞美,这种情况随着科尔隆一世在密尔举办的全境比武大会达到顶峰:胡戈时代的国家虽然繁荣,但由于诸多事务缠身,胡戈一世没有时间组织王室举办的大型比武大会,而现在,科尔隆一世补上了其父没有做的事情。
因此,在征服后第三百三十五年,东西七国的贵族和战士们齐聚于密尔的平原,吸引而来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随后,国王举办的大赛进行了整整一个月,无数战士在比武大会上积极地展现自己,无数故事也随着大会的盛况传扬各地;当然,在这种举国欢庆的活动中,也自然少不了王国各地权贵们互相交流、结成姻亲。在这场比武大会上,人们赞颂科尔隆国王为“英明者”,赞颂弥赛菈女王“贤德者”,这两个称呼将就此传扬四方。而比武大会最后的获胜者,乃是詹德利·拜拉席恩与艾丽娅·史塔克之子阿兰·拜拉席恩,这个承袭了昔日风暴王之名的年轻人成为了实至名归的王国最强战士,所有人都为这位最强战士的诞生而欢呼,全境比武大会也成为了王国荣耀历史上一座不可绕过的丰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