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徐庶(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庶与诸葛亮同行,被曹操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
  曹操以徐庶的母亲为筹码,要求徐庶归降自己。徐庶于是辞别刘备,指心自陈。
  徐庶说自己本来想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但是母亲被曹操挟持,自己内心慌乱,没法一心一意辅佐刘备,所以自请离去。
  刘备也体谅徐庶作为人子之心,放徐庶离去。于是徐庶投奔到了曹操处。
  随后诸葛亮追随刘备离开,徐庶和石韬投奔曹操。
  黄初年间,徐庶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
  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几年后,徐庶病逝。有碑留存在彭城。
  徐庶故事主要由“行歌自荐”“败曹仁”“辞刘归曹”以及“走马荐诸葛”四部分组成。
  与史实相较,《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故事虽有历史的影子,但多数却是后人的附会与想象。
  如“行歌自荐”在《三国志》中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辞刘归曹”虽有史实为据,却非被程昱伪造徐母书信骗归,而是徐母在随刘备大军逃亡途中被曹操军队捉获,徐庶不得已而归曹。
  至于“走马荐诸葛”一事,则想象大于事实,因为徐庶是“见先主”后不久即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根本没有所谓的“走马”再荐一说。
  徐庶虽在小说中的戏份不多,但其却是开启诸葛亮传奇人生最关键的一个人物。
  徐庶在小说中尽管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的,但其形象本身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行歌自荐”蕴含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积极出仕的心态,“辞刘归曹”表现出一个人在“忠”“孝”之间何以走不出悲剧的选择怪圈以其思考,徐庶身上表现出因坚守美德而陷入两难造成的浓重悲剧色彩。
  徐庶故事体现的人生难题,小说提出但无法解答,但徐庶的形象却因其具有的悲剧性而显现出巨大道德力量。
  与徐庶有关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自《三国演义》。
  徐庶受设计被骗到曹营后,曹操将大军分作八路,攻打樊城。
  刘晔建议曹操派出与刘备关系亲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劝降刘备。到了樊城,徐庶与刘备、诸葛亮等人一诉旧情,并将曹操即将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刘备等人。
  刘备想要劝徐庶留下,徐庶说自己虽然身在曹营,但是不会为他们做任何谋划。
  而且刘备身边现在已有诸葛亮,不必担心大业不成。于是刘备没有再强留徐庶。
  徐庶回到曹营,向曹操报告刘备没有投降的意愿。曹操大怒,即日进兵攻打樊城。
  有一种观点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出自于徐庶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于刘备,拜为军师。
  徐庶出谋划策,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
  曹操欲将徐庶收归帐下,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投。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中,徐庶说:“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君当教我脱身之术,我即缄口远避矣。”
  于是有了人们常说的另一句熟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是实践了诺言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