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刘封(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封、孟达以此为借口,没有听从关羽的命令,拒绝援救。同年十二月,
  关羽全军覆没,与其子关平在章乡(今湖北当阳市东北)被孙吴军队斩杀。
  刘备得知刘封、孟达拒救关羽,对两人怀恨在心。而当时刘封与孟达又互相争执不和,不久,刘封抢走了孟达的仪仗队。
  孟达既担心刘备追究他不援助关羽的罪责,又对刘封极为不满,于是上表给刘备辞行,径直率领部下投降曹魏。
  孟达投降曹魏后,被魏王曹丕任命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兼任新城郡太守。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七月,曹丕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进攻驻守在上庸的刘封。
  孟达写信劝降刘封,认为刘封并非刘备的亲生之子,仅获得一个副军将军的名号;
  而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刘封将来也不可能继承大统。刘封驻守上庸,如今曹魏大军兵锋所向,刘封如果丢掉了上庸,回到益州就会被刘备治罪;
  不如像自己一样投降曹魏,恢复寇姓,接受曹魏的封赏,恢复祖上罗侯的封爵。
  尽管孟达言辞恳切,奉劝刘封审时度势,但是刘封却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曹魏大军兵临城下,上庸郡太守申仪背叛刘封投降曹魏,申仪的兄长西城郡太守申耽也投降了曹魏。
  曹丕任命申仪为魏兴郡太守,封郧乡侯;又任命申耽为怀集将军,把他转移到南阳郡。
  曹魏大军攻占上庸,刘封兵败只得返回成都。刘封到达成都后,刘备责怪他欺凌孟达,又追究他不援救关羽的罪过。
  诸葛亮顾虑刘封刚烈勇猛,倘若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无法驾驭控制刘封,于是趁机劝谏刘备除掉刘封。
  刘备于是下令赐死刘封,让他自杀。刘封自杀前感叹,深恨自己当初没有听从孟达的劝告。
  刘备听了他的话,为之伤心流泪。刘封死后,其子刘林在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迁居河东郡(今山西省)。
  蜀汉丞相诸葛亮评价:刘封刚烈勇猛,世代改换之后很难有人能驾驭控制他。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刘封处在容易招到嫌疑的地位,而他的思虑不足以保护自己。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刘封与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几人列为一传,认为他们都是蜀国的重要官员,
  但都没能善终,考察他们的举动和处事的方法,可以说他们最终招来灾祸、获取罪过,都是自己造成的。
  明朝学者李贽评价:刘封虽然不曾出兵救援关羽,但是他的罪过与糜芳是一样的,都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
  但是如傅士仁和孟达两个人,则是叛逃投敌的乱臣贼子,罪不容诛。
  凡是读史的人,应该根据事情的原委来定罪,才不会冤枉人。
  清初学者毛宗岗评价:刘封拒绝孟达的劝降,和糜芳跟从傅士仁投降孙吴有区别。
  但是既然能够在最后拒绝听从孟达,为什么不能在一开始就拒绝听从孟达呢。
  既然能够斩杀孟达的使者,而不向曹魏投降;为什么当初却听从孟达的蛊惑,不发兵救援关羽呢。
  从南郡发兵救援樊城很困难,糜芳不听从傅士仁的劝降就必死无疑;但是从上庸城发兵救援麦城却很容易,
  刘封不听从孟达的蛊惑,未必就会丢掉性命。遗憾的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攻占樊城,打败曹魏将领曹仁,在庆祝战绩时看到樊城县令刘泌的身旁站着一位器宇轩昂的英俊少年,问起姓名,才知是刘泌的外甥寇封。
  宴席开始,随军厨役上菜时不小心将肉块遗落在地,寇封竟随手拣起,放进口中吃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