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诸葛瞻(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邓艾派人送来书信劝降诸葛瞻,许封琅邪王,诸葛瞻勃然大怒,将邓艾的使者斩杀,列阵迎敌。
  邓艾派其子邓忠率军袭击蜀军右翼,将领师纂率军袭击蜀军左翼。但是邓忠与师纂初战失利,认为不是发起进攻的时候。
  邓艾大怒,要将两人斩首示众,邓忠与师纂这才率兵死战,大败蜀军。
  绵竹之战,诸葛瞻战死,终年三十七岁。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与父亲一齐战死。
  诸葛瞻兵败,绵竹失守,邓艾的军队长驱直入,抵达蜀国都城成都。
  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举国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蜀亡后,诸葛瞻次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在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内迁到了河东郡(今山西省)。
  诸葛瞻八岁时,其父诸葛亮评价他“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后世之人视诸葛瞻为忠臣,虽然忠贞报国,但才略和智谋平庸,对外不能抗拒强敌,对内不能铲除奸小,以致兵败被杀,蜀汉败亡。
  钟会评价:巴蜀之地,具有贤德智慧的文武人才很多,蒋斌和诸葛思远,用草木来作比喻,正是和我一样的人。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https:///game/gameads.html?count=5&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晋武帝司马炎评价: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东晋干宝评价:诸葛瞻虽然智谋不足以匡扶危难,勇武不足以抗拒外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后燕将领慕容镇认为“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是导致兵败的原因;
  元朝郝经评价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
  南宋陈普有诗赞诸葛瞻:“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与汉同亡。百年魏晋烟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
  清朝王士祯有诗赞诸葛瞻:“吴汉分龙虎,终怜石子冈。何如绵竹战,父子死堂堂。”
  南宋王应麟评价:诸葛瞻出将入相,而不能极力劝谏君主以除掉黄皓,劝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与君主见面,算不得忠臣良将。
  兵败身死,虽然没有投降,但只是比卖国之人好一点。以诸葛瞻的智谋不足以称道,因此不用详述他的事迹,不值得效仿。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诗赞诸葛瞻:“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
  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清朝毛宗岗评价:诸葛瞻父子受命于蜀国危难之际,而能以一死报社稷。是诸葛武侯的精神不死。
  因此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之心,也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心也。倘若当初诸葛瞻甘心投降魏国以图苟全,则有愧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训。
  因此,诸葛瞻、诸葛尚战死,则诸葛武侯的精神长存。
  近代学者蔡东藩评价:诸葛瞻不听从黄崇的建议,让敌人深入国境,以致最后战死,过错在于诸葛瞻自己,和姜维没什么关系。
  诸葛瞻跟马谡,一个是诸葛亮亲儿子,一个是诸葛亮准继承人,两个人都是输在自大上面,
  马谡不听王平建议,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结果都是全军覆没,马谡面对张郃,诸葛瞻面对邓艾,
  皆是魏国一流名将,但两人并没有给予敌方主帅足够的尊重,开战前都认为自己必胜!实在是让人无语…
  邓艾原率3万大军偷渡阴平,途中减员严重,抵达江油时剩余约1.5万,可以说剩下这帮人都是亡命之徒,
  想象一下身裹草席从悬崖峭壁上滚下来,有这种不畏死的士兵谁能阻挡?诸葛瞻虽在绵竹以逸待劳,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