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高顺(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使吕布犹豫不已,错失良机。十二月,下邳城破,高顺、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叛将所捉拿,吕布不得已而投降。
  曹操打败了吕布,将高顺、吕布等人生擒。高顺被擒后拒绝投降于曹操,全程保持默然不说话,
  吕布、陈宫、高顺先后被斩首之后被送到许昌,三人的首级被挂在在许昌城门前示众,然后将其厚葬。
  在吕布的麾下,存在着两位极为骁勇的将领,一位是张辽,另一位是比张辽更为出色的高顺!
  不过,当吕布战败身亡之后,张辽获得了赦免,而实力强于张辽的高顺,却被曹操处死了
  高顺与张辽皆是吕布麾下的杰出猛将,二人战斗力不相上下。然而,在地位和军事才能方面,高顺更胜张辽一筹。
  特别是高顺所统领的陷阵营,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敌军心生畏惧!
  从常理来看,实际上高顺相较于张辽而言,具备更高的利用价值。高顺在吕布的阵营里地位颇高,若能招降他,更有助于掌控吕布的部下。
  并且,高顺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战斗力,都堪称顶尖水平,日后会是曹操的得力战将,对于这样的人才应当好好优待!若想树立威严,其实斩杀张辽比斩杀高顺更为恰当!
  然而在白门楼之上,最终的情形却是张辽得到赦免,可比起张辽更具价值的高顺却被斩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曹操为何要处死高顺,却留下张辽呢?
  实际上,若想弄清楚曹操为何杀掉高顺却留下张辽,我们只需瞧瞧张辽背后的依仗!
  在白门楼之上,高顺率先被带到曹操跟前。曹操在与吕布交战期间,已领略过高顺的本事,因而对他多少有些赏识,便向高顺询问接下来作何打算。
  曹操这番话的意图,实际上是给高顺找个台阶下,劝他归降。然而高顺一声不吭,根本不回应,让曹操极为难堪。
  更关键的是,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肯为高顺说情,大家就这么眼睁睁看着这尴尬的场面,无动于衷,这让曹操愈发尴尬,愈发无奈,没有个中间人从中调解,总不能让曹操去求高顺投降吧?
  最后,曹操陷入两难境地,不得不下令将高顺处死,以此来化解这一尴尬局面。一代名将高顺,也在此刻抱憾离世。
  那时的高顺实际上抱着必死的念头,不过曹操对他其实也有意留一线生机,毕竟曹操喜爱人才,倘若有人从中调和,给曹操提点建议,曹操也会顺势而为,饶过高顺,之后再慢慢软化高顺坚定的意志。
  可惜的是,高顺背后无人撑腰,最后落得个被处决的结局……而这,也正是高顺和张辽的差异所在!
  高顺被处决后,张辽被押到了白门楼。张辽看到高顺这样厉害的人物都被斩杀,没能得到宽宥,觉得自己也没有生存的可能了,便打消了投降的念头,全力宣泄怒火,对曹操破口大骂。
  曹操被张辽这番举动激怒,他没料到张辽竟如此大胆,便亲自拔剑,打算杀掉张辽。就在这时,张辽的庇护者现身了!
  曹操打算斩杀张辽,这时刘备伸手拉住他,关羽也在他面前跪了下来。很显然,这二人是想为张辽说情,他们就是张辽的依仗。
  既然张辽背后的靠山现身了,曹操就得慎重考虑一番,到底还杀不杀张辽。
  在此情形下,只会有两种结果,其一,刘备和关羽的影响力不够,曹操不给他们情面,坚持杀掉张辽;
  其二,刘备和关羽的影响力足够大,曹操放弃杀张辽的念头。从原文可知,出现的是第二种结果。
  彼时,刘备开口为张辽担保,关羽更是以自己的性命作保证,期望曹操饶张辽一命。显然,此二人竭尽全力想留下张辽。
  而那时的曹操,十分赏识刘备和关羽,况且刘备与关羽并未宣称投靠曹操,双方是合作关系。
  所以,曹操正好借此机会与刘备、关羽交好,试图将二人招揽到自己麾下!
  设想一下,刘备和关羽对张辽极为重视,倘若曹操不顾这两人的情面,将张辽杀掉,刘备和关羽怎会心甘情愿地归顺?曹操又如何能招降他们二人呢?
  由此可见,自刘备与关羽站出来为张辽担保那一刻起,张辽的性命便有了保障!
  尽管曹操对张辽辱骂自己一事极为愤恨,但身为一名合格的主公,他不会因小利益而损失大局,不会因一个张辽而与刘备、关羽结怨,因此他只得放走张辽。
  曹操不但没有为难张辽,还亲自为其松绑,又给张辽披上衣物,还封他做了关内侯,这可算是给足了刘备和关羽的情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