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妙哉,妙哉!(2 / 6)
“郭老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诗》三百首,一句话,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诗者,寓情于物,寓情于思,但不可太多,也不可太过。”
郭鸣翎语气凝重地说道,顿了顿,他组织了下语言:
“皇帝,古语讲究的是神韵,文雅指的是文采,俗不可耐,怎么能用诗词来形容?”
朱由检微笑着说道:“我明白古人的意思,但你为什么要说古人的文雅,而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
郭鸣翎被这个问题堵得说不出话来,他很想说,自古以来,圣人都是用古语,从来没有用过通用的语言,所以他一直在强调,祖先的教义是不会改变的。
他没有把话说出来,郭鸣翎也很清楚,朱由检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朱由检接着说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本来就是一对二。这两种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想要大明昌盛,想要让百姓变得更聪明,那么,国语就是大势所趋!”
郭鸣翎无奈,只得说道:“殿下,若要说简洁,还是白话文比较好。”
朱由检整个人都懵了。
“不错!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那么,我再问你们一句,我在国子监中,有一个位置,想要招揽你们,你们怎么拒绝?”
朱由检向所有人问道。
周延儒笑了笑:“在下无能,恐怕无法担当此重任!”
朱由检说道:“是的,十二个词,不过你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我做不到,多谢!”
朱由检微笑着,借他人之口,来应对当前之局。
但见郭鸣翎这副模样,再仔细一想,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对,果不其然,下一刻,郭鸣翎就变成了一个杠精:
“皇上,古语还有更好的办法,不用了,谢谢!”
朱由检一时语塞。
一时间,场面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之中,朱由检双手叉腰,叹息了一声。
好吧,我早就该想到这一点,胡适先生的说法一点也不可靠。
朱由检也不多说,开门见山道:
“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我告诉你,从现在开始,我要提倡的是白话文,而不是像古代那样,不用成语,不用成语,不用成语,只有这样,大明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传播到每个地方。”
郭鸣翎又开始怼起人来:“不过,陛下,以前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吧?”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响应:“皇上,我们将古文换成白话,岂不是有违圣人之意?”
朱由检微微一笑,对着所有人说道:
“什么叫逆天改命,孔圣人若是还活着,肯定是想要将儒学发扬光大,而白话就是最好的办法。这不是很符合‘人人平等’这句话么?”
他反驳了周延儒等人的意见之后,目光落在郭鸣翎身上:
“为什么不能?自宋朝以来,程颐和朱熹已以“语录法”写作哲理文章,而邵雍和陆游在诗词方面则多为“说”,多为“说”。而从宋朝开始,话本小说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实。”
看着这些人还在怀疑,朱由检就觉得自己要和这些书生辩论一番。 ↑返回顶部↑
孔子说,《诗》三百首,一句话,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诗者,寓情于物,寓情于思,但不可太多,也不可太过。”
郭鸣翎语气凝重地说道,顿了顿,他组织了下语言:
“皇帝,古语讲究的是神韵,文雅指的是文采,俗不可耐,怎么能用诗词来形容?”
朱由检微笑着说道:“我明白古人的意思,但你为什么要说古人的文雅,而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来形容?”
郭鸣翎被这个问题堵得说不出话来,他很想说,自古以来,圣人都是用古语,从来没有用过通用的语言,所以他一直在强调,祖先的教义是不会改变的。
他没有把话说出来,郭鸣翎也很清楚,朱由检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朱由检接着说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本来就是一对二。这两种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想要大明昌盛,想要让百姓变得更聪明,那么,国语就是大势所趋!”
郭鸣翎无奈,只得说道:“殿下,若要说简洁,还是白话文比较好。”
朱由检整个人都懵了。
“不错!既然老师都这么说了,那么,我再问你们一句,我在国子监中,有一个位置,想要招揽你们,你们怎么拒绝?”
朱由检向所有人问道。
周延儒笑了笑:“在下无能,恐怕无法担当此重任!”
朱由检说道:“是的,十二个词,不过你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我做不到,多谢!”
朱由检微笑着,借他人之口,来应对当前之局。
但见郭鸣翎这副模样,再仔细一想,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对,果不其然,下一刻,郭鸣翎就变成了一个杠精:
“皇上,古语还有更好的办法,不用了,谢谢!”
朱由检一时语塞。
一时间,场面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之中,朱由检双手叉腰,叹息了一声。
好吧,我早就该想到这一点,胡适先生的说法一点也不可靠。
朱由检也不多说,开门见山道:
“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我告诉你,从现在开始,我要提倡的是白话文,而不是像古代那样,不用成语,不用成语,不用成语,只有这样,大明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传播到每个地方。”
郭鸣翎又开始怼起人来:“不过,陛下,以前也没有这样的例子吧?”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响应:“皇上,我们将古文换成白话,岂不是有违圣人之意?”
朱由检微微一笑,对着所有人说道:
“什么叫逆天改命,孔圣人若是还活着,肯定是想要将儒学发扬光大,而白话就是最好的办法。这不是很符合‘人人平等’这句话么?”
他反驳了周延儒等人的意见之后,目光落在郭鸣翎身上:
“为什么不能?自宋朝以来,程颐和朱熹已以“语录法”写作哲理文章,而邵雍和陆游在诗词方面则多为“说”,多为“说”。而从宋朝开始,话本小说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实。”
看着这些人还在怀疑,朱由检就觉得自己要和这些书生辩论一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