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被逼得疯狂的首辅(1 / 3)
皇帝坚持废除辽饷,户部的财政收支,要据此重新安排。
毕自严向韩爌感慨道:
“朝廷田赋,分为夏税、秋粮。”
“南方的夏税被皇上全部免了,并入秋粮统一征税。”
“北方虽然能征夏税,却远低于秋粮。”
“而且陕西、山西、河南受灾,赋税已全部存留当地,甚至还需要朝廷支援。”
“再加上今年北直隶南部和山东大水,北方的夏税完全不能指望,只能看秋粮能不能收一点,再等南方的秋粮运过来。”
“在秋粮运到京城前,朝廷财政只能靠辽河套卖地收入。”
(万历年间全国各地田赋分布比例图,北方五省占比55%)
这就是当前大明的现状,也是毕自严觉得财政越来越棘手的原因。
山东、山西等北方五省,在大明都是田赋重地。五省加起来的田赋占比,超过全国一半。
眼看着这些地方明年的夏税全部完蛋,毕自严如何不感到忧心。
而且更让他担心的是,按照皇帝的预言,北方的灾害会持续十几年,现在只是开始,过几年会更严重。
这代表着朝廷的财政将垮下一半多,而且还要投入钱粮赈灾。
他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这件事只能交给首辅解决。
——
韩爌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又变不出钱来。
卖地的收入能解决一时,但不可能持续下去。
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税制,这也是皇帝一直催促他做的事情。
他怀疑如果明年收的赋税达不到皇帝的要求,就算九月份勉强连任,也会被皇帝找个由头赶下去。
南方两千万石起运,是必须达到的数额,这已经关系到他的地位和功绩。
心中发狠的他,向毕自严道:
“你让户部的官吏把各省田册带过来,看看南方哪些地方能加税。”
“皇上要求的两千万石不能少,而且后年要达到三千万。”
只有达到这个收入,才能让朝廷财政勉强收支平衡。
以前全国的田赋收入,大体也就这个数字,在北方各省受灾的情况下,相当于把全国的田赋压到南方去。
也因为此,这个政策虽然去年就定了,却一直落实不下去。
南方出身的官员对此普遍抵制,地方官员对于推行新税制也不上心。
也就苏州府推行得比较好,临近府县的民众在看到苏州府的赋税实际减轻后,开始变得积极。
韩爌之前的打算,就是在松江府、常州府等富裕府县推行一税制,各省都树立几个典型,达到一千五百万石起运。 ↑返回顶部↑
毕自严向韩爌感慨道:
“朝廷田赋,分为夏税、秋粮。”
“南方的夏税被皇上全部免了,并入秋粮统一征税。”
“北方虽然能征夏税,却远低于秋粮。”
“而且陕西、山西、河南受灾,赋税已全部存留当地,甚至还需要朝廷支援。”
“再加上今年北直隶南部和山东大水,北方的夏税完全不能指望,只能看秋粮能不能收一点,再等南方的秋粮运过来。”
“在秋粮运到京城前,朝廷财政只能靠辽河套卖地收入。”
(万历年间全国各地田赋分布比例图,北方五省占比55%)
这就是当前大明的现状,也是毕自严觉得财政越来越棘手的原因。
山东、山西等北方五省,在大明都是田赋重地。五省加起来的田赋占比,超过全国一半。
眼看着这些地方明年的夏税全部完蛋,毕自严如何不感到忧心。
而且更让他担心的是,按照皇帝的预言,北方的灾害会持续十几年,现在只是开始,过几年会更严重。
这代表着朝廷的财政将垮下一半多,而且还要投入钱粮赈灾。
他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这件事只能交给首辅解决。
——
韩爌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他又变不出钱来。
卖地的收入能解决一时,但不可能持续下去。
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税制,这也是皇帝一直催促他做的事情。
他怀疑如果明年收的赋税达不到皇帝的要求,就算九月份勉强连任,也会被皇帝找个由头赶下去。
南方两千万石起运,是必须达到的数额,这已经关系到他的地位和功绩。
心中发狠的他,向毕自严道:
“你让户部的官吏把各省田册带过来,看看南方哪些地方能加税。”
“皇上要求的两千万石不能少,而且后年要达到三千万。”
只有达到这个收入,才能让朝廷财政勉强收支平衡。
以前全国的田赋收入,大体也就这个数字,在北方各省受灾的情况下,相当于把全国的田赋压到南方去。
也因为此,这个政策虽然去年就定了,却一直落实不下去。
南方出身的官员对此普遍抵制,地方官员对于推行新税制也不上心。
也就苏州府推行得比较好,临近府县的民众在看到苏州府的赋税实际减轻后,开始变得积极。
韩爌之前的打算,就是在松江府、常州府等富裕府县推行一税制,各省都树立几个典型,达到一千五百万石起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