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4章 排除万难(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山河打断他,“收拾东西,明天开始,扩大范围,重新寻找坝址!”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苦。勘察队以现有营地为中心,向更偏远、更难以到达的区域辐射。
  巴特尔嚮导凭藉著他几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经验,带著他们爬冰臥雪,寻找可能的地点。
  有一次,他们为了验证一个可能点,差点被突然涌来的暴风雪困在山谷里,幸亏巴特尔熟悉地形,找到了一处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歷了近一个月的徒劳无功后,他们在另一条支流的上游,一个更隱蔽的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理想坝址。
  这里基岩完整,匯水条件良好,虽然交通更为不便,施工难度和成本会大增,但安全性极高。
  当最新的勘探数据確认这一点时,整个勘察队都欢呼起来。
  小王和小张激动地抱在一起,巴特尔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陈山河望著眼前巍峨的雪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与冰峰的较量,他们凭藉严谨的科学態度和对责任的坚守,贏得了胜利。
  “任务”这个词,写起来笔画相当简单,但实施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艰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负责吐鲁番盆地周边灌区改造设计的团队,则遇到了歷史与现实的碰撞。
  团队里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李哲,他带来了最新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和管网设计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这片乾旱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高效节水样板”。
  他设计的方案,大量採用地下管网、自动控制阀、传感器,力图將每一滴水都精准送达作物根部,蒸发和渗漏损失降到最低。从纯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先进的。
  然而,当方案拿到当地与老农、特別是几位熟悉“坎儿井”技术的维族老工匠討论时,却引发了爭议。
  坎儿井是xj古老而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是劳动人民適应乾旱环境的智慧结晶。
  一位名叫库尔班的坎儿井修缮技艺传承人,指著李哲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管线和控制节点,通过翻译问道:
  “年轻人,你的这些东西很精巧。但是,它们坏了怎么办?我们这里的农民会修吗?零件哪里买?要多少钱?”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们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定期巡检。而且系统很稳定,不容易坏。”
  库尔班摇摇头,领著李哲来到一条仍在使用的坎儿井明渠(竖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著土渠流向葡萄园。“你看,我们的坎儿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坏了,我们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种农具)就能疏通、修补。不用电,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们对水性的理解和祖传的手艺。”
  老工匠又指著图纸上计划填埋的一段老坎儿井明渠:
  “你要把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处流,是好。可我们也看不见水了,感觉不到水了。”
  “水不仅是浇地的,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渠边玩水,女人们在渠边洗衣聊天,这些你都考虑了吗?”
  李哲一时语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技术效率,却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多维价值,忽略了技术的適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进的技术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与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智慧相结合。坎儿井的生態价值、文化价值、低维护成本,都是我们需要尊重的。”
  后来,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中,他们吸收了坎儿井“暗渠减蒸发”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观价值的明渠段,將其改造为生態景观用水和社区公共空间。
  智能灌溉系统则主要应用於新建的高標准农田,並且设计了简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训方案,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这场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温暖的“在地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