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7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957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
  他砌出的护坡,石块错落有致,缝隙均匀,仿佛天然生成,比机械喷涂的水泥护坡更多了一份厚重与美感。
  在砌完最后一块石头后,库尔班江老人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用凿子轻轻刻下了一个小小的、抽象的白杨树图案——那是他独特的標记。
  施工队长好奇地问:“大叔,您刻这个干嘛?”
  老人望著即將通水的渠道,目光深邃:
  “这渠,以后要流很多年水,养很多人。我老了,可能看不到它完全发挥作用的那天。”
  “但留下这个记號,以后我的孙子,孙子的孙子,路过这里,就能知道,他们的爷爷,曾经为这条『生命渠』出过一份力。”
  “这就像……就像在这片土地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一番话,让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原来,这位沉默的石匠,是在用他独有的方式,將自己的生命与这项伟大的工程,以及这片土地的未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在环境最恶劣的戈壁段,施工队面临著另一个挑战——风沙对已建成渠道的侵蚀和淤积。虽然设计了防沙网,但效果有限。
  马建国项目部的技术员小赵,一个刚从林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看著被流沙不断掩埋的管沟,忧心忡忡。
  他提出了一个在大家看来“不务正业”的建议:
  在渠道两侧,因地制宜地种植耐旱的梭梭树和红柳,构建生物固沙带。
  “小赵,咱们是修水利的,不是搞绿化的!工期这么紧,哪有閒工夫种树?”有人反对。
  “就是,种了能活吗?这鬼地方,水比油还贵!”
  小赵没有放弃,他找来了大量的资料,向马建国和陈山河论证:
  梭梭和红柳耐旱、耐盐硷,根系发达,固沙效果极好。
  一旦成林,可以大大减少风沙对渠道的威胁,降低长期维护成本。而且,它们还能改善小气候,意义深远。
  他还算了一笔帐:“前期投入一些水养护树苗,看起来是浪费,但从渠道全生命周期看,是省钱的!这叫『以生態养工程』!”
  马建国被小伙子的执著和长远眼光打动了。
  他力排眾议,划拨出一部分经费和人力,支持小赵的“副业”。
  於是,在紧张的施工间隙,出现了一支“不务正业”的小分队。他们利用施工废水和收集的雨水,小心翼翼地在渠道两侧的沙地里,栽下一株株看似弱不禁风的树苗。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树苗常常被风沙掩埋或被烈日烤焦。
  小赵和他的“植树小队”就像呵护婴儿一样,不停地补种、浇水、搭建简易遮阳棚。
  很多工人一开始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但小赵不为所动,日復一日地坚持。
  奇蹟在坚持中发生。几个月后,第一批成活的梭梭苗在风中挺立,泛出点点绿色。
  虽然稀疏,却给茫茫戈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老石匠库尔班江看到后,对马建国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巴郎子(小伙子),亚克西(好)!他做的,是给子孙后代积德的事情。”
  阿迪力和其他当地的管水员看到后,也主动加入了植树队伍,带来了本地特有的沙生植物种子。
  渐渐地,渠道两旁出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绿色丝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