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7章 军垦城不会缺席(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丽娜在公司的决策会上这样说。很快,一支由战士能源公司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光明小队”开赴工地。
  他们带著高效光伏板和储能设备,如同当年的军垦战士安营扎寨,在一个个节点上,將阳光转化为驱动水泵和照亮夜晚的动能。
  他们的到来,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著军垦城与工程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號。
  一天,一辆老旧的“东方红”拖拉机,被小心翼翼地装上重型卡车,从军垦城农机站出发,运往戈壁段工地。
  隨车同行的,还有一位头髮白、精神矍鑠的老人——军垦城第一代农机手,退休多年的李大爷。
  这辆编號“07”的“东方红”拖拉机,是当年垦荒时的功勋机械,虽然早已被更先进的设备取代。
  但李大爷一直精心保养,视若珍宝。当他从在工地工作的儿子那里听说,有一段鬆软沙地,大型机械容易陷车,影响材料运输时,他坐不住了。
  “我那老伙计,履带宽,底盘重,专门治这种软沙子!”
  李大爷找到农机站领导,坚决要求把他的“铁牛”送到前线去。“它退休了,但它的力气还没退休!让它再去发挥发挥余热!”
  “铁牛07”到达工地后,果然不负眾望。在其它轮式车辆望而却步的沙地区域,它吭哧吭哧地牵引著拖车,稳稳地將水泥、砂石运送到指定地点,成了工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李大爷也没閒著,主动留下来当了几天“技术指导”,教年轻司机们如何在这种特殊路况下操控履带车辆。
  看著这台饱经风霜却依然有力的老拖拉机,马建国感慨地对工人们说:
  “看见没?这就是咱们军垦城的家当!老的、旧的,只要还能出力,就绝不閒著!这种精神,比什么都宝贵!”
  李大爷和她的“铁牛”,用行动詮释了何为“退役不褪色”。
  工程的艰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的野外作业,与家人分离,面对枯燥的环境和繁重的工作,一些年轻队员难免会出现思乡情绪和心理波动。
  这个消息传到军垦城团委。曾经在兵团价值观重塑活动中深受触动的年轻一代坐不住了。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名为“心灵驛站”的志愿小组。
  他们的支援方式很特別——不送物资,送“精神食粮”。
  他们广泛收集军垦城老中青三代人的照片、故事,特別是老一辈军垦战士开荒造田的珍贵影像和口述歷史,製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和短视频。
  他们发动城里的中小学生,亲手绘製鼓励的卡片,写上稚嫩而真诚的祝福。
  每隔一段时间,一个个装满这些“精神食粮”的u盘和包裹,就会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各个工地。
  工人们在休息时,围在一起观看军垦城的歷史影像,阅读孩子们画的彩虹和太阳,听著来自故乡亲人的语音问候,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內心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那些比我们当年条件更艰苦的老兵们,用坎土曼和血肉之躯开闢出绿洲时,我们眼前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叔叔阿姨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时,所有的疲惫仿佛都烟消云散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身后,站著整个军垦城。”
  阿依江和刘军垦虽然政务繁忙,但始终心系工程。
  他们商定,利用一个周末,轻车简从,前往几个关键標段“探亲”——
  不仅仅是视察工作,更是看望慰问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其中不少就是从军垦城走出去的干部职工。
  他们没有事先通知,直接来到了戈壁段马建国的项目部。
  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们看到工棚里,墙壁上贴满了军垦城“心灵驛站”送来的孩子们的笑脸图画;看到库房里,李大爷送来的“铁牛07”正在检修保养;看到食堂角落里,堆放著战士能源公司送来的光伏备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