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3章 地窝子(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大多衣著光鲜,开著豪车,一下车就举著最新款的手机四处拍照,语气中带著一种微妙的、混合著优越感和赌气情绪的亢奋。
  场景一:地窝子门口的“荣耀”认证
  地窝子体验区入口,立著一块崭新的中英文牌子,上面写著:
  “华夏先民创业史沉浸式体验区——特殊歷史文化遗產,维护成本高昂,故对本国同胞收取文化保育费。”
  一个穿著潮牌logot恤的年轻人,拿著手机对著牌子拍了又拍,特意给“一千美金”那个数字来了个特写,然后意气风发地对同伴说:
  “瞧见没?这就叫格调!米国人想这钱还没这资格呢!这叫支持传统文化输出!”
  登记入住时,前台穿著牛仔服、皮肤黝黑的农场员工(可能是某个退役牛仔或者附近镇上的居民)用带著口音的英语例行公事地问:
  “sir, 300 dollars per night.”
  那年轻人立刻挺直腰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带著一丝炫耀纠正道:
  “no, no, no! i'm chinese! one thousand! understand?”
  那神情,仿佛不是要多付钱,而是领取了什么特殊勋章。
  场景二:地窝子內的“生存”挑战
  真正进到地窝子里,画风就变了。
  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方坑,上面用木头、草帘子搭个顶,里面土炕、土灶台一应俱全,力求还原几十年前西北建设兵团的艰苦环境。
  当然,为了基本安全和卫生,暗地里通了电(只有一个昏暗的灯泡),也有隱蔽的排水和防虫措施,但表面上绝对“原生態”。
  一个穿著限量版运动鞋的女孩,一脚踏进鬆软的土地,差点崴了脚,尖叫一声:“哎呀!我的鞋!”
  她男朋友赶紧安慰:“没事没事,回头再买。快,帮我拍张照,我要在这个『坑』里发个九宫格,配文就叫『忆苦思甜,追寻父辈足跡』。”
  结果晚上睡觉才是真正的考验。土炕硬得硌人,虽然铺了乾净的被褥,但那种潮湿阴冷的感觉挥之不去。
  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虫子窸窣路过,引发阵阵低声惊叫。
  “这……这怎么睡啊?连个wifi都没有!”
  “快看手机有信號没?我的朋友圈发出去半小时了,才十几个赞?”
  “別说了,我好像听到老鼠的声音了……”
  “啊啊啊!闭嘴!”
  於是,深更半夜,不少地窝子里都亮著微弱的手机屏幕光,映照著一张张失眠又强撑的脸。
  有人实在受不了,偷偷跑到停车场,想在车里將就一晚,结果发现好几个“同道中人”,大家相视苦笑,默契地没有点破。
  场景三:田园劳作体验区的“行为艺术”
  农场开闢了大片的“华夏田园劳作体验区”,比如插秧、割麦子、推石磨、餵猪等。
  米国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对此充满了新奇感。
  他们光著脚丫子在泥地里扑腾,学插秧插得歪歪扭扭,满脸泥点却笑得无比开心。
  推石磨推得气喘吁吁,却爭相展示自己磨出来的那点可怜巴巴的玉米粉,觉得这是最酷的手工体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