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4章 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態(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禪修”与“冥想”:几位来自俄勒冈,信奉新时代哲学的中年人,將地窝子视为绝佳的冥想场所。
  他们每天清晨和傍晚,会在地窝子前盘腿打坐,声称这里的“地气”特別纯净,有助於连接宇宙能量。
  他们对隔壁二代们的摆拍行为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偶尔,他们会和那位“苦难诗人”女青年交流几句,但双方往往鸡同鸭讲——诗人谈的是“歷史的苍凉”,他们谈的是“能量的振动频率”。
  “歷史重演”俱乐部:一队米国南北战爭重演爱好者,听说地窝子类似十九世纪的边疆民居,特意穿著復古服装前来。
  他们在地窝子区模擬“拓荒者生活”,严格按照歷史资料生火做饭(自带了口粮:
  硬饼乾和咸肉!
  还用仿古枪械(当然没子弹)模擬警戒和狩猎。他们的“沉浸式”体验可比二代们专业多了,甚至引来了当地小报社的採访,让一旁的“考古学家”二代相形见絀。
  並非所有二代都能维持住他们精心打造的人设。
  穿帮的“荒野求生”:那位进行“24小时荒野求生”直播的小伙,在一次夜间“探险”时,不小心踩进了农场用来堆肥的粪坑边缘(虽然立了牌子,但他没注意)。
  虽然只是溅到裤腿,但那股浓郁的味道隔著屏幕都仿佛能闻到。
  直播弹幕瞬间从“勇士加油”变成了“哈哈哈”、“味道主播”、“求生变求屎”。他狼狈不堪地提前结束了直播,成为圈子里的笑谈。
  “真香”的烤肉与啤酒:几乎每一个抱著“受罪”和“打卡”心態来的二代,最终都难以抵挡德州农场两大“真香”定律——现烤的、滋滋冒油的德州烤肉和冰镇到恰到好处的本地精酿啤酒。
  无论白天他们如何摆拍“苦难”,如何撰写“忧鬱”,到了晚上,篝火旁总能看到他们一手拿著肉骨头大啃。
  一手举著啤酒杯,和那些他们最初有些瞧不上的“普通游客”甚至老外们勾肩搭背,唱著荒腔走板的歌。
  那一刻,偽装卸下,他们至少在味蕾和短暂的社交中,获得了一些真实的、不掺水分的快乐。
  来自父辈的“灵魂拷问”:一位比较有心的二代,把他在地窝子“忆苦思甜”的九宫格发给了当年真在陕北插过队的父亲,期待得到表扬。
  结果父亲一个电话打过来,语气沉重:“小子,你住的这地窝子,比我们当年住的条件好多了!”
  “我们那时候炕席都是破的,冬天冻得直哆嗦,哪有电灯?还烤肉啤酒?你想屁吃!你这叫体验生活?你这是去度假!別在那儿给我丟人现眼了,赶紧滚回来!”
  接完电话,这位二代看著手里还没喝完的啤酒,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羞愧和茫然。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客群和层出不穷的状况,叶雨泽和杨革勇的管理智慧也在升级。
  叶雨泽搞起了“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服务”。他让人记录下哪些地窝子最受“苦难爱好者”欢迎,哪些位置被“冥想团体”长期预订。
  他甚至考虑推出“地窝子主题盲盒”——隨机分配不同“艰苦程度”和“文化主题”(如“兵团初创”、“知青岁月”、“荒野隱士”)的地窝子,满足二代们的猎奇和攀比心理。
  “我们要把他们的虚荣心,转化成我们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叶雨泽在视频会议上对管理层说。
  而杨革勇则继续他的“土法子”管理。他发现那些试图“优化”地窝子的老外家庭很有创意,乾脆成立了一个“地窝子改造兴趣小组”,由农场提供基础工具和安全材料,让游客们自由发挥,还设立了“最佳创意改造奖”,奖品是一顿免费的烤全羊。
  这个活动大受欢迎,甚至吸引了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华夏游客参与。
  杨革勇看著那些被改造得五八门的地窝子,咧嘴一笑:
  “挺好,他们自己动手,还帮咱们维护了,省了工钱。”
  德州农场的这片地窝子区域,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