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天下兵马大元帅(4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者原本有明确的院墙分隔,形成“两个权力中心”的隐性对立。
  拆除院墙,相当于从消除这种割裂,向朝野传递“权力已完全归属于太子”的信号。
  旧皇权的象征太极宫与新权力的核心东宫不再有界限,暗示李世民的残余影响力被彻底整合,李承乾的统治具有唯一性。
  此时李世民虽已“认输”,但被李承乾以“宿卫”名义软禁于太极宫,其旧部仍可能暗藏复辟之心。
  拆除院墙后,东宫与太极宫的阻隔消失,李承乾的势力可更直接地监控太极宫动静,防止李世民或其党羽私下联络、策划异动。
  同时,这种“无界”状态能压缩太极宫的独立空间,削弱其作为“反制据点”的可能性,从心理上强化对李世民的控制。
  暂且住宿东宫是必须的,李承乾其实是没打算入主太极宫,新的宫廷早就确定在大明宫。
  大明宫的地理优势及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极宫能比拟的。
  虽说大明宫也有玄武门,可这跟太极宫的玄武门完全不同。
  太极宫的玄武门是弱点,大明宫那边就只是个称呼了。
  暂住东宫,是为了更好的掌控整个皇城的防务与运作,拆除院墙可打破两处的通行限制,便于人员、物资的快速调度。
  东宫的亲信可直接进入太极宫处理事务,无需绕行或受院墙阻碍,提升对核心区域的行政与军事掌控效率。
  尤其在政变刚结束、长安局势未稳的背景下,能快速稳定核心区域的秩序。
  再就是弱化“太子”与“皇帝”的身份对立。
  在传统礼制中,东宫与太极宫的界限也是“太子”与“皇帝”身份等级的体现。
  拆除院墙,间接淡化了“李承乾仍是太子”与“李世民仍是名义皇帝”的身份对立,模糊两者的等级差异,为后续李承乾正式登基,彻底掌控皇权进行铺垫。
  暗示‘东宫即权力中心,太极宫只是附属区域’,进一步巩固其实际统治者的地位。
  核心是为了快速巩固统治,确保权力过渡的稳定性。
  交代完事情后,李承乾的目光终于投向了李泰跟李治。
  “滚吧。”
  就像是李世民说的那样,李泰跟李治,从来没放在眼里过。
  杀了反而是阻碍名声。
  至于处置,后面再说。
  “谢大兄大恩。”
  跪在地上的李泰连连磕头。
  父皇都败了,他现在只想活命。
  李治磕首:“谢大兄恩德。”
  李承乾也不管两人,翻身上马,前往东宫。
  另一边。
  朱雀大街旁的临时囚牢,侯君集蜷缩在冰冷的铁笼里,破洞的战袍下,肋骨处的钝痛还在隐隐作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