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皇帝的责任(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更重要的是,他在赌李承乾的底色。
  历代新君上位,总有两种路径,要么被旧勋贵裹挟着粉饰太平,要么撕破体面直面沉疴。
  房玄龄见过李承乾在辽东治理,破城时不屠降卒,收编高丽兵时给足粮饷,这些细节藏着超越同龄人的务实。
  他故意把“民夫饿死三千”“润州民变”这些刺目的字眼摆在最显眼处,就是要看看这位刚从战场回来的太子,眼里是只有“平定辽东”的功名,还是能看见功名背后的白骨。
  他算准了太子的软肋,这位太子最在意的,从来不是史书上的“武功”,而是能不能跳出“父慈子孝”的轮回。
  李世民与李渊的隔阂、李承乾与李世民的暗斗,本质上都是权力与人性的撕扯。
  房玄龄把账算得这么细,是在提醒李承乾:若想避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就得先让百姓活得下去。
  当农户家里有存粮,流民能吃上粥,谁还会跟着野心家起哄?稳固的江山,从来不是靠霹雳火炸出来的,而是靠一碗碗能填饱肚子的粟米垒起来的。
  “殿下。”
  房玄龄缓缓起身,将最后一本流民名册推过去。
  “老臣不是要扫殿下的兴。只是这江山,看着是金銮殿上的龙椅,摸着是百姓手里的锄头。”
  这便是房玄龄的智慧,不做粉饰太平的佞臣,不做直言犯上的莽夫,只做那个在权力交接时,悄悄把镜子递给新君的人。
  镜子里照见的,既是王朝的疮疤,也是新生的可能。
  李承乾略微沉默。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李承乾指尖在“民夫饿死三千”的字迹上反复摩挲。
  他忽然想起辽东战场上,自己站在盖牟城头接受降卒跪拜时,身后的粮仓正堆着从高丽贵族手里抄没的粮食。
  那时他以为“平定辽东”便是对大唐最大的贡献,此刻才懂,那些粮食的分量,远不及幽州道旁饿死的民夫手里攥着的半块麦饼。
  房玄龄摊开的账册像一把秤,一头挑着“平定三国”的赫赫战功,一头压着“三百万石民脂民膏”的沉重代价。
  从前他只知“开疆拓土”能巩固权力,此刻才明白:百姓的肚子空了,权力的根基就会晃。辽东的减税策令换来了当地民心,却把负担全甩给了朝廷,这不是“收民心”,是拆东墙补西墙。
  帝王的功业从来不是看疆域有多宽,而是看疆域里的人能不能活下去。
  若关中、河南的百姓被逼到揭竿而起,辽东的土地攥得再紧,也不过是块会硌破手掌的碎瓷片。
  李渊被李世民软禁时,长安城外正有灾民啃树皮。
  李承乾跟李世民暗斗的这三年,大唐多少百姓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父慈子孝的轮回,这轮回的根源,从来不是父子天性凉薄,而是权力结构里的致命漏洞。
  当皇帝的眼睛只盯着太子的动向,太子的心思只想着如何上位,谁还会看一眼郡县呈报的饥馑文书?
  民心稳了,权力的传承才稳。
  李承乾想起在辽东收编高丽兵时,有个老兵说“给够粮,谁愿打仗”。
  这话此刻在心里翻涌。
  灾民不是要反,是要粮,农户不是要乱,是要活下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