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暴君太子,杀无赦(2 / 5)
手谕上竟连他柜中章程的页码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末尾只写着“三日不推行,自请辞”。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道理讲不通时,便只能用权力说话。
李承乾的意志通过驿站传遍全国,府兵的甲胄、钦差的令牌、考绩的朱批,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阻碍一一勒紧。
地方上的怨声并非没有,江南的童谣里骂“新官比蛇毒”,陇右的军户夜里祈祷“笔杆子烂掉”,岭南的俚人偷偷诅咒“汉字烧手”,可当州部的考绩官带着账册和锁链再次上门时,所有的怨声都只能咽回肚里。
这便是王朝时代的铁律:当最高统治者决心已定,纵有千万阻力,也终将被碾碎在皇权的车轮下。
新政如同一棵移植的大树,根系在地方的抵触中撕裂土壤,带着阵痛扎下去,枝叶却在皇权的浇灌下,顽强地伸向天空。
李承乾坐在东宫的书房里,看着各地呈报的“推行进度表”,上面的朱批越来越密集,每一个“准”字背后,都是无数被强行扭转的旧习惯,和无数不得不低头的头颅。
他知道这过程充满血腥与怨怼,却别无选择。
在这个没有协商机制的时代,要让新政的种子破土而出,唯一的办法,便是用皇权的犁铧,强行在旧土上开出一条新路。
新政的铁犁在旧土上强行剖开的沟壑,终究还是在一场天灾面前显露出了致命的脆弱。
贞观二十一年七月,黄河在河南道滑州段骤然决堤。
浑浊的洪水如脱缰野马,冲垮了新修的河堤,漫过万亩良田,直逼州城。
黄河大水在河南道撕开的口子,很快被长安城的暗流注入了新的内容。
那些被新政削了权柄的五姓七望、关陇勋贵,乃至前朝旧臣,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瞬间从蛰伏中浮出水面,将天灾酿成了攻击新政的利刃。
最先发难的是博陵崔氏。
崔氏族长上奏:“臣查得滑州河堤溃决,皆因新政推行后,州工部强令改用‘新法式’筑堤,弃用古法糯米灰浆,改用石灰沙土,说是‘节省工费’。如今洪水一冲便垮,这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新政瞎折腾害了百姓!”
荥阳郑氏上奏:“臣闻滑州州吏部长为赶新政‘工程进度考绩’,强征民夫日夜筑堤,民夫累死数十人,剩下的人敢怒不敢言,筑堤时偷工减料,这都是新政的‘考绩律’逼出来的!若依旧制,由刺史统筹,怎会出此纰漏?”
朝堂上炸开了锅。
关陇勋贵里的老臣们跟着摇头叹息,说新政“改得太急,连祖宗传下来的治水法子都扔了。
老御史们则翻出隋末黄河泛滥的旧事,暗指“乱改制度者,必遭天谴”。
这些本是改革中需要调整的细节,此刻却被无限放大,成了“新政祸国”的铁证。
更阴狠的是洛阳李氏。
在流民中散布流言:“太子为了推新政,把治河的钱都拿去养新官了!你们看,州府粮仓里有粮,却被‘新政章程’锁着,太子宁愿看着百姓饿死,也不肯破规矩,这哪是治国,这是要逼反天下!”
流言像洪水一样在流民中蔓延。
那些刚从洪水里逃出来的百姓,饿着肚子听着这些话,再看着州部官吏拿着“救灾流程表”来回扯皮。
怨气自然都撒到了新政头上。有人举着泥巴块砸州衙的牌子,喊着“还我旧官!还我活路!”,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长安城里的暗流也在加速涌动。
各地消息涌入东宫。
“五姓七望在河北道召集了家兵,说是‘防备流民作乱’,实则……恐有异动。”
房玄龄则捧着各地送来的“灾情奏报”,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民怨沸腾”“请暂停新政”,连一些推行新政的官员,也在奏报里隐晦地提“望殿下暂息雷霆,以安民心”。 ↑返回顶部↑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道理讲不通时,便只能用权力说话。
李承乾的意志通过驿站传遍全国,府兵的甲胄、钦差的令牌、考绩的朱批,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阻碍一一勒紧。
地方上的怨声并非没有,江南的童谣里骂“新官比蛇毒”,陇右的军户夜里祈祷“笔杆子烂掉”,岭南的俚人偷偷诅咒“汉字烧手”,可当州部的考绩官带着账册和锁链再次上门时,所有的怨声都只能咽回肚里。
这便是王朝时代的铁律:当最高统治者决心已定,纵有千万阻力,也终将被碾碎在皇权的车轮下。
新政如同一棵移植的大树,根系在地方的抵触中撕裂土壤,带着阵痛扎下去,枝叶却在皇权的浇灌下,顽强地伸向天空。
李承乾坐在东宫的书房里,看着各地呈报的“推行进度表”,上面的朱批越来越密集,每一个“准”字背后,都是无数被强行扭转的旧习惯,和无数不得不低头的头颅。
他知道这过程充满血腥与怨怼,却别无选择。
在这个没有协商机制的时代,要让新政的种子破土而出,唯一的办法,便是用皇权的犁铧,强行在旧土上开出一条新路。
新政的铁犁在旧土上强行剖开的沟壑,终究还是在一场天灾面前显露出了致命的脆弱。
贞观二十一年七月,黄河在河南道滑州段骤然决堤。
浑浊的洪水如脱缰野马,冲垮了新修的河堤,漫过万亩良田,直逼州城。
黄河大水在河南道撕开的口子,很快被长安城的暗流注入了新的内容。
那些被新政削了权柄的五姓七望、关陇勋贵,乃至前朝旧臣,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瞬间从蛰伏中浮出水面,将天灾酿成了攻击新政的利刃。
最先发难的是博陵崔氏。
崔氏族长上奏:“臣查得滑州河堤溃决,皆因新政推行后,州工部强令改用‘新法式’筑堤,弃用古法糯米灰浆,改用石灰沙土,说是‘节省工费’。如今洪水一冲便垮,这不是天灾,是人祸!是新政瞎折腾害了百姓!”
荥阳郑氏上奏:“臣闻滑州州吏部长为赶新政‘工程进度考绩’,强征民夫日夜筑堤,民夫累死数十人,剩下的人敢怒不敢言,筑堤时偷工减料,这都是新政的‘考绩律’逼出来的!若依旧制,由刺史统筹,怎会出此纰漏?”
朝堂上炸开了锅。
关陇勋贵里的老臣们跟着摇头叹息,说新政“改得太急,连祖宗传下来的治水法子都扔了。
老御史们则翻出隋末黄河泛滥的旧事,暗指“乱改制度者,必遭天谴”。
这些本是改革中需要调整的细节,此刻却被无限放大,成了“新政祸国”的铁证。
更阴狠的是洛阳李氏。
在流民中散布流言:“太子为了推新政,把治河的钱都拿去养新官了!你们看,州府粮仓里有粮,却被‘新政章程’锁着,太子宁愿看着百姓饿死,也不肯破规矩,这哪是治国,这是要逼反天下!”
流言像洪水一样在流民中蔓延。
那些刚从洪水里逃出来的百姓,饿着肚子听着这些话,再看着州部官吏拿着“救灾流程表”来回扯皮。
怨气自然都撒到了新政头上。有人举着泥巴块砸州衙的牌子,喊着“还我旧官!还我活路!”,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长安城里的暗流也在加速涌动。
各地消息涌入东宫。
“五姓七望在河北道召集了家兵,说是‘防备流民作乱’,实则……恐有异动。”
房玄龄则捧着各地送来的“灾情奏报”,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民怨沸腾”“请暂停新政”,连一些推行新政的官员,也在奏报里隐晦地提“望殿下暂息雷霆,以安民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