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李世民:朕不复辟(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今太子推行新政,国泰民安,陛下的‘无为’,便是顺应因缘,这正是‘应无所住’的真意。”
  玄奘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恳切:“贫僧西行十七年,见天竺佛法昌盛,各国君王皆以弘法为功德。大唐如今盛世远超天竺,若佛法能在此生根,与儒道相辅相成,实为万民之福。”
  李世民闻言,了然地笑了:“法师是想说,道教虽为国教,却不妨碍佛法流传?”
  他放下茶盏,语气带着帝王的通透:“朕当年尊道教,一是因太上老君姓李,二是道教‘清静无为’的理念利于休养生息。但宗教如江河,能容百川者才得长久。”
  “朕看长安西市的胡商,既有信袄教的,也有信佛教的,彼此通商往来,从未因信仰争斗,这才是大唐该有的气度。”
  玄奘眼中亮起光芒,起身躬身:“陛下圣明!贫僧并非要争高低,只求佛法能在大唐弘传。”
  “佛经中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与儒教的‘仁爱’、道教的‘向善’本是同源。若能建寺译经,让百姓明善恶、知廉耻,于新政也是助力。”
  “只是……”
  玄奘稍作迟疑:“如今道教为国教,贫僧担心太过张扬,会引来非议。”
  李世民摆摆手:“非议?”
  “太子虽掌朝政,却向来敬重朕的意思。他推行新政,最看重‘民心安稳’,佛法若能导人向善,他高兴还来不及。”
  “再说,朕虽退居大安宫,这点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顿了顿,李世民看向玄奘,眼中带着笃定:“朕给你修大慈恩寺,不仅要译经楼,还要建一座雁塔,存放你带回的佛经与舍利。”
  “朕会亲笔写下《大唐三藏圣教序》,说明建寺并非废道兴佛,而是‘三教合一,共辅盛世’——有朕这句话,谁敢非议?”
  玄奘感动得双手合十,声音微微发颤:“陛下此举,功德无量!贫僧在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曾预言,‘东土有圣主,能护佛法流通’,今日方知法师所言非虚。贫僧愿以余生之力,译经弘法,让佛法成为大唐盛世增添光辉。”
  李世民笑道:“法师不必过谦。”
  “朕读你译的经卷,见‘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便想起当年玄武门之变,朕若执着于‘兄弟相’,恐怕早已身首异处。”
  “后来治天下,若执着于‘帝王权威相’,也容不下魏征那些逆耳忠言。这佛法,说到底也是治心之法。”
  玄奘回道:“陛下能从佛法悟治心,正是佛缘深厚。贫僧以为,帝王治世如法师修行,需‘明心见性’。”
  “明民心之性,见天下之性。太子新政重实务,是明民心需衣食;陛下弘佛法,是见天下需教化,本就是一体两面。”
  李世民抚掌大笑:“说得好!”
  “太子管‘衣食住行’,朕管‘人心教化’,父子俩倒也分工明确。”
  “法师放心,大慈恩寺的事,朕这就命人动工,所需银钱从朕的私库出,不用汇通司拨款,免得太子为难。”
  李世民的私库虽然被太子拿走不少,但哪怕余下两成,那也不是个小数目。
  之所以用自己的私库,是因为他知道太子虽放权了一些,却在意国库用度,用私库既能成事,又不给太子添麻烦,正是帝王的权衡之道。
  两人从正午谈到日暮,菩提树叶的影子转了半个圈,炼丹炉的药香与经卷的墨香交融在一起。
  李世民聊起当年征战时的“杀心”,如何被佛法的“慈悲”渐渐化解。
  玄奘说起西行路上的艰险,如何靠“信念”与“善缘”化险为夷。从“色空不二”到“道法自然”,从帝王心术到众生苦乐,竟无半分隔阂。
  临别时,李世民将一串亲手盘的菩提子念珠赠予玄奘:“这串珠子随朕多年,见惯了刀光剑影,如今送给法师,让它听听佛经,也沾些慈悲气。”
  玄奘接过念珠,回赠一本手抄的《心经》:“愿陛下常念此经,心得自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