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感言(3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一切都太奇妙了,不由地让我想到那句话,“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麦子熟了几千次”。
  如果有读者从我第一本书看到现在,我的这些碎碎念,也像是日记一样,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我的成长与变化,把这一切剖析了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共同成长!
  ……
  我的碎碎念太多了,已经记不住提没提过了
  最开始写本书时,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科幻作者,我也不认为我有能力写好一本设定严谨的科幻小说。
  因此,我试着取巧了一下,把它变成了一个科幻悬疑的探案小说,讨论的点也从赛博朋克里,那种对资本啊、阶级的对抗,变成我很喜欢去思考的、一些探究内心的哲学问题。
  混淆身份。
  我设计了几个反转,虽然有部分聪明的读者猜到了,但我没打算再改,毕竟大纲已经敲定了,为了让大家猜不到而修改,有些适得其反了。
  而且,有时候我觉得这种被读者猜到,也不算是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而是说,作者与读者默契、心有灵犀。
  同时,这也说明我前文铺垫的足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展开。
  当然,我依旧觉得这本书我写的不够完美,很多东西不够深入,也许我再准备一段时间,我能令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完美些。
  我也常安慰自己,不够完美就说明有进步的空间,未来还很长,对吧。
  我脑子里还设想了许多类似的短篇故事,一些我觉得很有趣,但又无法写的很长的点子,在未来有时间,我想我会把它们一一完善,并以更好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
  嗨呀
  时至今日,我依旧很怀念我最开始写书的日子,我觉得每一位作者的第一本书,都是非常奇妙的存在。
  想想看,一位刚刚学会写故事的作者,写起了他第一个算得上故事的故事,它或许没有黄金三章,没有引人入胜的剧情,没有章节末尾的钩子……它可能什么都没有。
  但同样,它也是绝对自由的、肆意生长的、无法复刻的,充满了一位作者对于“故事”这一形式载体的充沛情感。
  只是单纯的、作为故事本身这一存在。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我故事的主角随着我年岁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严肃,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愤世嫉俗。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只觉得恍惚。
  我喜欢的那个满嘴冷笑话与段子的主角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阴郁的、悲观的可怜人。
  ……
  唉,他妈的,当大学生的日子真的好啊,除了傻逼点哪里都好的要死啊。
  如今回顾一下,我真是想念极了那段日子。
  那时我刚毕业,住在沈北的一处小区里,租金很便宜,和我的室友蔡哥共同分担,我每天要做的就是起床、码字、打游戏、看小说。
  小区入住率不高,即便半夜音量拉满也不会扰民,楼上有个傻呗外国留学生,他把洗衣机放在阳台,每次洗衣物水都会淌下来,附近就是大学城,满大街的小吃与欢快的大学生,充满了市井气息与年轻的畅快感,无论你是什么时候出来,你总能在街头看见稀稀拉拉的人影,以及支棱的小吃摊,确保你在什么时候,都不会饿肚子。
  我每天码完字后,经常骑着共享单车到附近的小吃街,在露天的炒饭摊子,点上一份大酱鸡蛋炒饭,多加辣椒油,然后和蔡哥一起坐在马路边,抱着盒饭胡吃海塞。
  那时我还养着一只叫jojo的仓鼠,不用考虑未来的路途,不必担心这个、那个,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享受当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