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對英人早期的管治作個簡單概括吧!(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理论真的搞笑。
  历史学家文基贤指出:「这个殖民地之所以建立,就是因为鸦片;它能撑过早期的艰难岁月,也全仗鸦片;此地的重要商人全靠鸦片致富;政府也依赖高地租和其他由鸦片贸易造就的收入来维持运作」。(chirstopher munn, "the hong kong opium revenue, 1845-1855")
  政府专卖鸦片,是直至二战结束后,才被禁止!
  看来鸦片为政府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
  鸦片这玩意真的是不知怎样说,它对市民的健康是造成影响,但没有它的存在,香港早期或许也未能发展蜕变。
  说鸦片是「糖衣毒药」好了。
  其他为人垢病的,还有是英人只顾洋人利益,而未必放很多心思在华人的生活上。
  第四港督宝灵,曾在1858年这样说:
  「本土人和欧人几乎完全隔绝,完全不曾听闻两个种族之间有社交往来。」(g.b.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香港早期华人社会,「主要是低下阶层,如劳工、工匠、受排挤的蜑家人(即水上人,乃贱籍)、娼妓、无业人民和私枭」。(高马可:《香港简史》)
  至到1850年代太平天国发生,才多了富裕人家跑到香港避难。
  而洋人方面,主要构成香港洋人社会的为殖民地官员、商人、专业人士、管工、传教士等等。(高马可:《香港简史》)
  这样一看,你便会看到华人和洋人社会的组成,洋人和华人不是在同一知识水平上,港英政府也难以将两者互相融入。
  虽然如此,这也无阻英人对香港的建设。
  1941年,有人是这样评价香港的:
  「香港面积,原不甚大,所以名《大香港》者,以其为远东之大商埠,南中国交通孔道,(略)建筑之新型,交通之发达,莫不伟大堂皇,令人大为留恋,证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香港所以为大矣。」(邓超:《大香港》)
  总之,这里大概对英人早期的管治作个简单概括吧!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