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酷杀(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董访只能一直忍耐,直到他得知了丁盛开始追击曹操的消息,终于写了这封信来。
  也许是旁观者清的缘故,董访因为缺少丁盛了解的这些直观信息,所以很当然的以为曹操在诈败。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逢林莫进。”
  那曹操偏偏往那丘陵群山里跑,万一在里面就提前埋伏了,岂不是要中了圈套?
  所以董访在信中建议董访将部队撤回来,先拿下眼前的临淄为好。
  但正是这份言辞恳切的书信却让丁盛阴晴不定了。
  他被董访恶心坏了。
  丁盛自己就是小心思多的人,如何看不懂这董访的手段?
  你要说董访没安好心吧也不对,毕竟董访是为了大局着想,而且说得也有道理。
  但你要说他没私心?把部队撤下来,那他丁盛就将前功尽弃,毕竟没有足够的俘斩数,只是击溃曹操,那胜利的水分可就大了。
  而且这董访要干什么?让他回军去打临淄?辣娘,那不是给你董访做嫁衣?
  董访的心思,丁盛一猜就中,但真正让他为难的是听不听。
  不听可以,他可以将董访说的当个屁。
  但丁盛很清楚,董访难道就真的不知道他会不听吗?肯定是知道的。
  他和董访都知道军中的规制,像这种军中往来的令书、信件,必须是要留份存档的,以供事后史家撰写战史。
  这是王上从泰山时代就确定下的制度。
  当时王上的理由是,我汉家重史,帝王起居,货殖礼仪,无所不记。但偏偏对于能决定社稷危亡的战争却鲜有记录。
  往往只是一句话就概括了一场大战,而至于这场战争是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思考谋划的全然不写,以至于后世读史者总是想象不到当时的情况。
  那什么人会将战事记录下来呢?都是那些将帅们,他们往往自己会有私人记录人员,专门记录将帅们在当时的谋划。
  但这些资料却会被将帅们秘而不宣,只作为本家内部培养子弟所用。
  凡是任何一场大型战争的经验都是一笔难得的财富,那些将门子弟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成才率,就是依赖于这些家学。
  但这种情况却也加剧了门阀的分化,军事知识只在少数家族内部流转并不利于当时的张冲。
  所以张冲那会就在未雨绸缪,每战后,他都要将参战的各层决策者都喊来复盘,询问他们当时对战事和战场的判断,然后由专门的书手记录下来。
  而这些记录下的一手材料又会被高级幕僚们整理成册,按照完整战事的逻辑统一整理。
  此后泰山遇到的战事越来遇多,战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战史也越来越丰富,以至于在高级讲武学堂已经有一门专门的战略课,专门对战史进行学习。
  本来泰山军记录战史是为了培养高级军事人才之用,可越到后面,泰山军诸将们却发现这已经是悬在他们头上的利剑了。
  当你在战事中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的时候,你肯定就会有顾忌嘛。
  这不仅仅是战后追责的问题,更是一种对身后名的忌惮。谁想成为历史中的丑角?
  所以这也导致了泰山军诸将们,别管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只要是落在纸上和落在口头上的,都是一片公心。
  但这同样造成了某种反面,那就是军中似乎将之当成了某种甩锅的手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