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终成大罗(完本章节)(3 / 9)
“但更加的明目张胆,更加的霸道不讲理!”丘处机掐动剑指,贯穿宇宙般的剑意,自他的内心之中勃发出来,然后劈开了所有正欲困缚的枷锁。
于是老僧侣从他的内心消失了!
世界也消失了!
那神圣、静谧的秘境同样消失了!
余下的只有一望无际般的空白,以及空白核心处,唯一的菩提树和菩提树下的老僧侣真身。
印度教与佛教同源,很多地方都有重迭。
所以,在印度教中,菩提树同样也是圣树,它是毗湿奴的化身,象征美德与解脱。
老僧侣在菩提树下苦修,那他大概率就是毗湿奴的信徒。
这让丘处机稍微不那么紧张,如果老僧背后是一尊林伽,那丘处机就该真正紧张起来了。
毕竟林伽象征着湿婆,而湿婆是毁灭之神,更具备杀伐。
当丘处机的剑意劈碎了一些的景象,这一刻时间仿佛在老僧侣的周围凝结成一片寂静的水潭。
人间供奉的庄严壮丽、信徒们的焦灼祈愿,都如同落入水中的石子,悄然破碎,消散无踪,唯留下深邃的回响归于空无。
他睁开双眼,看向丘处机。
此刻的丘处机方才注意到,他的双眼之上原本贴着两片菩提树叶,似封印了双瞳。
当双瞳解封,原本弥漫在这处空间里的苦修之力,也跟着一同消散。
苦修,一种有别于华夏传统修行概念的另一种修行方式。
也是为什么,诸天世界,无数众生往往将佛道合流,而不是把佛与相似度更高的印度教合流的核心因素。
在天主教的概念里,凡人的力量皆源于上帝的赐予。
所以无论是天使还是圣人,亦或者普通的信众,他们都是一样的,伟力源于主,可以随时赐予和收回。
在佛道的概念里,修行是自我的蜕变与超凡,力量从心、从炁、从万物之中生发,然后汇聚于身,伟力归于自身,超脱也归于自身。
但是印度教的苦修,介于两者之间,却又独树一帜。
想要得到超凡脱俗的力量,需要漫长的苦修与等待,但这些辛苦修行得来的力量,却并不归于自身,而是奉献给所信仰的主神,再由主神出面予以对等的赐福。
而当信徒的苦修之力达到某个阈值时,哪怕是那位被信奉的主神不愿意出面赐福,也还是得被动出现,答应信徒的请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在这个过程之中,似乎只起到了一个转化的作用。
而苦修之力经过了赐福转化,具备了某种绝对性。
类似于概念。
在概念的笼罩范围内,受赐福者的力量逼近无限,连赐福他的主神,都要因此受到约束。
所以主神在赐福的时候,大多都会留下一些可以破解的后门。
当然,苦修所求的赐福越厉害,需要苦修的时间就越长,经历的磨砺也就越残酷。
这似乎也对应上了,那些正在饱受苦难的人们,会给予‘神’的更多。 ↑返回顶部↑
于是老僧侣从他的内心消失了!
世界也消失了!
那神圣、静谧的秘境同样消失了!
余下的只有一望无际般的空白,以及空白核心处,唯一的菩提树和菩提树下的老僧侣真身。
印度教与佛教同源,很多地方都有重迭。
所以,在印度教中,菩提树同样也是圣树,它是毗湿奴的化身,象征美德与解脱。
老僧侣在菩提树下苦修,那他大概率就是毗湿奴的信徒。
这让丘处机稍微不那么紧张,如果老僧背后是一尊林伽,那丘处机就该真正紧张起来了。
毕竟林伽象征着湿婆,而湿婆是毁灭之神,更具备杀伐。
当丘处机的剑意劈碎了一些的景象,这一刻时间仿佛在老僧侣的周围凝结成一片寂静的水潭。
人间供奉的庄严壮丽、信徒们的焦灼祈愿,都如同落入水中的石子,悄然破碎,消散无踪,唯留下深邃的回响归于空无。
他睁开双眼,看向丘处机。
此刻的丘处机方才注意到,他的双眼之上原本贴着两片菩提树叶,似封印了双瞳。
当双瞳解封,原本弥漫在这处空间里的苦修之力,也跟着一同消散。
苦修,一种有别于华夏传统修行概念的另一种修行方式。
也是为什么,诸天世界,无数众生往往将佛道合流,而不是把佛与相似度更高的印度教合流的核心因素。
在天主教的概念里,凡人的力量皆源于上帝的赐予。
所以无论是天使还是圣人,亦或者普通的信众,他们都是一样的,伟力源于主,可以随时赐予和收回。
在佛道的概念里,修行是自我的蜕变与超凡,力量从心、从炁、从万物之中生发,然后汇聚于身,伟力归于自身,超脱也归于自身。
但是印度教的苦修,介于两者之间,却又独树一帜。
想要得到超凡脱俗的力量,需要漫长的苦修与等待,但这些辛苦修行得来的力量,却并不归于自身,而是奉献给所信仰的主神,再由主神出面予以对等的赐福。
而当信徒的苦修之力达到某个阈值时,哪怕是那位被信奉的主神不愿意出面赐福,也还是得被动出现,答应信徒的请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在这个过程之中,似乎只起到了一个转化的作用。
而苦修之力经过了赐福转化,具备了某种绝对性。
类似于概念。
在概念的笼罩范围内,受赐福者的力量逼近无限,连赐福他的主神,都要因此受到约束。
所以主神在赐福的时候,大多都会留下一些可以破解的后门。
当然,苦修所求的赐福越厉害,需要苦修的时间就越长,经历的磨砺也就越残酷。
这似乎也对应上了,那些正在饱受苦难的人们,会给予‘神’的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