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6章 不止短跑!全面影响田径项目的大杀(1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426章 不止短跑!全面影响田径项目的大杀器出现!
  足部质量的优化分布!
  就是极速爆发的最后一步。
  脚掌的姿態直接影响足部质量的分布,进而影响转动惯量。前摆復位技术要求脚掌在整个摆动过程中保持持续背屈。
  脚尖勾向小腿,
  使足部质量靠近小腿,转动轴,降低转动惯量。
  生物力学计算表明,脚掌背屈可使足部转动半径缩短10%-15%。
  转动惯量降低8%-10%,
  进而使大腿角速度提升5%-8%。
  这是採取了途中跑前摆復位才能做到的事情。若不採用前摆復位技术,运动员易出现脚掌下垂,脚尖朝向地面等等的问题,导致足部转动半径延长,转动惯量增加,大腿角速度下降。苏神实验数据显示,当脚掌下垂时,运动员的摆动周期延长0.01-0.02秒。
  步频下降3-4步/分钟。
  速度衰减率增加2%-3%。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所有的极致前程运动员,都会出现这样的毛病。
  因为核心技术没有突破。
  原本的技术体系很难让极致前程运动员在这里更进一步。
  很可惜原本的时间线上拉尔夫曼提出这个理论还没有完全將其完善,就离开了人世。
  等真正把这个技术体系渐渐的完善,那得几十年之后了。
  好在。
  苏神就是几十年之后过来的人。
  好在。
  他的身上就有答案。
  做完了足部质量的优化分布。
  就可以开始这场比赛的真正议题——
  用前摆復位技术,让髖关节持续高功率输出!
  髖关节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核心动力枢纽,其持续高功率输出能力直接决定跑跳类运动表现的上限。
  前摆復位技术通过“摆动-制动-復位-发力“的闭环机制,实现肌肉弹性势能的高效转化与动力链的无缝衔接,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功率输出中断、能量损耗过大的核心痛点。
  从运动生物力学、肌肉生理机制、动力链协同原理三个维度,结合三维运动捕捉数据与肌电分析结果,就可以系统论证前摆復位技术作为髖关节持续高功率输出唯一路径的科学性。
  起码在拉尔夫.曼这里。
  就是这样认为。
  他认为这就是髖关节能够持续高功率输出的线有条件下唯一出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