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4章 招牌动作诞生(3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背后蕴含哪些生物力学与生理学原理?
  对身体感知、稳定及发力系统构成怎样的协同运用?
  苏神感兴趣了。
  他不比其余人,別人看到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调动大脑的认知来进行分析识別。
  但是他有这个办法呀。
  就像是有些所谓的个人技术,你看起来不合理,但其实背后仔细分析依然有著科学性。
  这就是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条件不同所导致的技术不同。
  你也可以把他理解成个性化技术。
  那现在这个……
  苏神开始对於这一波“摇头晃脑”动作,直接在颅內,进行简单的生物力学解析。
  从生物力学视角,人体重心位於骶骨上方约5厘米处,头部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6.8%,头部的微小运动可通过“槓桿效应”影响整体重心轨跡。
  过弧顶时,赛道弧度骤变导致向心力快速衰减,传统技术依赖核心肌群硬调重心,易出现“调整滯后”。
  谢正业的“摇头晃脑”採用“小幅度高频摆动”模式:
  头部以颈椎为轴,左右摆动幅度控制在5°-8°,摆动频率与步频保持同步。这种运动產生的惯性力矩,可提前抵消向心力衰减带来的重心偏移。
  当身体因弯道轨跡变化出现向外侧偏移趋势时,头部向內侧微摆,通过惯性拉力將重心拉回预设轨跡。
  反之,当重心过度內倾时,头部向外侧微调,形成反向平衡力矩。
  事实上,赛后在兰迪的科学模型分析下,还真和苏神想的没有差別——
  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数据显示。
  谢正业过弧顶时的重心转移误差仅为0.2厘米。
  远低於周兵的0.4厘米及直臂选手梁佳宏的0.8厘米。
  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苏神能分析出来。
  这一差异的核心在於——
  头部运动形成的“预调节力矩”?
  让重心转移从“被动修正”转为“主动引导”?
  以至於减少了核心肌群的调整负担?
  降低了动作变形风险?
  如果是这样,那谢正业头部运动对重心转移……就起到了“缓衝调节”作用。
  其次应该还有——头部姿態对身体转动惯量的优化。
  因为过弧顶的核心技术需求是“快速降低弯道转动惯量,为直道平动发力铺垫”。
  那么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分布距离平方成正比,头部作为上半身关键质量单元,其姿態调整可直接影响身体转动惯量大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