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为官之道(3 / 5)
紫萤这么想着,仿佛见到金灿灿的金子齐齐朝自己砸来。
她两眼放光的样子被柳逢春尽收眼底,柳逢春只是笑着看着她,紫萤迟迟未接过书稿,柳逢春也并不催促,而是一动不动地举着手里的书,含笑等着。
“这怎么好意思呢!”紫萤终于回过神来,接过书,“不如这样吧,之前前的合同是五五分账对柳先生颇为不利,不如日后还是变为三七分,万卷楼三,您觉得如何?”
柳逢春道:“金银于在下乃是身外之物,够用即可。”
紫萤被他说得倒不好意思了。
瞧瞧人家,这才是读书人的风骨哇!
你既然不要,那本姑娘就不客气了!
紫萤思及此,不再坚持,珍惜地摩挲着书稿,巴不得赶紧回去翻阅。
自从柳逢春和万卷楼合作后,她的身份自然也没瞒住。
但紫萤每次以女儿身的身份和柳逢春相处时,不知为何,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会儿也是,说完了生意上的话,一时就没了话题,柳逢春不主动道别,她自己刚拿了人家好处,也不好干巴巴地说告辞的话,于是两人不紧不慢地一前一后走着,四周弥漫着一股尴尬的气息。“那个——”
“在下——”
紫萤回头,正要说话,正好柳逢春也开了口。
“你先说。”
“你先说。”
二人一番推让,顿时都笑起来,打破了空气中那份微妙的尴尬。
“我听说你住在郊外的紫竹林里,每日进出城多有不便,为何不在近处觅一宅子呢。”紫萤终于找到了一个话题。
她心里合算,这些日子,万卷堂付给柳先生的书资少说也上千了,在京师购置一屋,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加之柳逢春在京师人里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他看上了那家的宅子,只怕对方还会高兴地双手奉上。
“紫竹林地处偏僻,环境清幽,最适合在下这等闲散之人,我无心来这闹市。”
“柳先生果真如坊间传言,有五柳遗风。”
“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固然是高风亮节、不染尘俗。”柳逢春道,“不过依在下拙见,古往今来,大多文人,仕途畅达时,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辞官退隐,总是到穷途末路,非得如此不可了,才假意归隐,给自己找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托词,当世之人,更是如此。”
“柳先生此话,别有一番意味。”
“哈哈,都是说书人秉性,兴之所至,随口瞎说罢了,顾老板不必放在心上。”
“当世之中,我就见过一个真正归隐山林的。”紫萤忽然道,“我说出这个人来,看你能不能挑出他的错处?”
“谁人?”
“西湖孤山,林逋林和靖!”
“你说和靖先生。”柳逢春了然一笑,“我在杭州时,也曾拜谒过和靖先生,西湖之中,孤山之上,一梅一鹤,其不缺吃穿、逍遥自在,羡煞吾等,若当年陶渊明有此条件,也不至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靖先生说是归隐,却非真隐,而是志趣如此罢了。”
“那柳先生的志趣呢?也在山林?”
“也在山林。”柳逢春很真诚,“只不过在下还没有隐于山林的条件,故而还在闹市徘徊。”
“隐于山林的条件?” ↑返回顶部↑
她两眼放光的样子被柳逢春尽收眼底,柳逢春只是笑着看着她,紫萤迟迟未接过书稿,柳逢春也并不催促,而是一动不动地举着手里的书,含笑等着。
“这怎么好意思呢!”紫萤终于回过神来,接过书,“不如这样吧,之前前的合同是五五分账对柳先生颇为不利,不如日后还是变为三七分,万卷楼三,您觉得如何?”
柳逢春道:“金银于在下乃是身外之物,够用即可。”
紫萤被他说得倒不好意思了。
瞧瞧人家,这才是读书人的风骨哇!
你既然不要,那本姑娘就不客气了!
紫萤思及此,不再坚持,珍惜地摩挲着书稿,巴不得赶紧回去翻阅。
自从柳逢春和万卷楼合作后,她的身份自然也没瞒住。
但紫萤每次以女儿身的身份和柳逢春相处时,不知为何,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这会儿也是,说完了生意上的话,一时就没了话题,柳逢春不主动道别,她自己刚拿了人家好处,也不好干巴巴地说告辞的话,于是两人不紧不慢地一前一后走着,四周弥漫着一股尴尬的气息。“那个——”
“在下——”
紫萤回头,正要说话,正好柳逢春也开了口。
“你先说。”
“你先说。”
二人一番推让,顿时都笑起来,打破了空气中那份微妙的尴尬。
“我听说你住在郊外的紫竹林里,每日进出城多有不便,为何不在近处觅一宅子呢。”紫萤终于找到了一个话题。
她心里合算,这些日子,万卷堂付给柳先生的书资少说也上千了,在京师购置一屋,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加之柳逢春在京师人里的受欢迎程度,如果他看上了那家的宅子,只怕对方还会高兴地双手奉上。
“紫竹林地处偏僻,环境清幽,最适合在下这等闲散之人,我无心来这闹市。”
“柳先生果真如坊间传言,有五柳遗风。”
“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固然是高风亮节、不染尘俗。”柳逢春道,“不过依在下拙见,古往今来,大多文人,仕途畅达时,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辞官退隐,总是到穷途末路,非得如此不可了,才假意归隐,给自己找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托词,当世之人,更是如此。”
“柳先生此话,别有一番意味。”
“哈哈,都是说书人秉性,兴之所至,随口瞎说罢了,顾老板不必放在心上。”
“当世之中,我就见过一个真正归隐山林的。”紫萤忽然道,“我说出这个人来,看你能不能挑出他的错处?”
“谁人?”
“西湖孤山,林逋林和靖!”
“你说和靖先生。”柳逢春了然一笑,“我在杭州时,也曾拜谒过和靖先生,西湖之中,孤山之上,一梅一鹤,其不缺吃穿、逍遥自在,羡煞吾等,若当年陶渊明有此条件,也不至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靖先生说是归隐,却非真隐,而是志趣如此罢了。”
“那柳先生的志趣呢?也在山林?”
“也在山林。”柳逢春很真诚,“只不过在下还没有隐于山林的条件,故而还在闹市徘徊。”
“隐于山林的条件?” ↑返回顶部↑